重建完成時,它們的相對實力如何呢?
1928年是比較繁榮的一年,據估計,這一年世界工業產值約為一百八十億英鎊。七個強國這一年所生產的工業品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四,這一數字清楚地表明它們合在一起在工業世界所佔有的霸權。但它們各自在這個總數中所佔的份額卻是極不相等的,各強國在世界工業品和製成品總產量中所佔的相對份額或即它們的相對實力如下:
1928年的相對實力(世界產量=100)
…… 美國 德國 英國 法國 蘇聯 義大利 日本 七國
工業產出 44。8 11。6 9。3 7。0 4。6 3。2 2。4 82。9
製造業產出 40。8 12。4 9。3 6。6 4。8 3。3 2。6 79。8
這一對比中最引人注目的數字是,美國無論在工業實力方面或在製造業實力方面都佔世界的領先地位。在二十年代後期,美國佔有無敵的地位,它一國的產量比其他六大強國的產量加在一起還多。它佔壓倒優勢的生產實力還可以從這樣一個事實得到有力的說明,這便是,美國按人口平均計算所生產的製成品的毛值幾乎比英國或德國高一倍,比蘇聯或義大利高九倍到十倍。而就是這樣高的產出水平,美國的現有工業能力和可動用的人力資源也都還沒有充分利用起來。
但美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影響同它非凡的工業實力毫不相稱。至少在歐洲,發揮重要政治影響的是英國,尤其是法國,而不是美國。不過,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之間並沒有緊密的關連。大體上說,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世界是吃不開的。那時是國聯的全盛期。由於美國和蘇聯不是國聯的成員國,由於英美兩國拋棄了原來答應保護法國的保證,法國被迫運用它在國聯的影響玩弄強權政治以對付德國,不過法國政策的基礎是它的軍事實力,而不是它那廣泛的工業實力。各強國雖然潛在地擁有工業手段來強調它們的意志——如果它們想這麼幹的話——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兩個考慮嚴格限制了它們的政冶野心。第一,鑑於工業地區和初級產品(即食物和原料)生產地區之間,工業夥伴國家之間以及各種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互相緊密依賴,每個強國都需有某些國外的主要供應品來源。要是它得不到這些來源,它的工業實力便會受到破壞。因此,任何想搞赤裸裸的強權政治的國家都被迫在它的領上以內發展有效的代用品(哪怕得付出代價),轉向從比較靠近本國的國家進口,和儲存無法代替的進口品。第二,這類措施必須具備這樣的先決條件,即政府能夠控制國內的經濟活動並能憑藉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運用自如的商業政策去改變其進口品的地理分佈。七大強國事實上已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更大程度上控制了國內外的經濟事務,但它們之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是直接聽命於中央指示的,也許蘇聯是個例外。
大多數國家在它們的對外經濟關係中的確是遵循國際上議定的法規的。根據金本位制的貨幣規則,不同國家的貨幣可以按固定比率進行交換,這就使得任何一國因其進口市場和出口市場並非同一而產生的許多支付差額可以進行多邊結算。但由於黃金又是各中央銀行信貸業務的基礎,因而各個國家的經濟又是互相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這種世界範圍的互相依賴好處極大,因為它使每個國家能夠透過貿易收到最適宜於該國的產品生產專業化和勞務專業化的好處。其不利之處是,世界任何部分一有相當大的干擾總要波及廣大地區。只要這個制度還起作用,那末至少可以說,任何國家都難以奉行廣泛的獨立的強權政策。如果哪個國家同世界的其餘部分步調不相一致,如果——例如鑑於世界需求下降——該國試圖維持它自己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它的對外收支平衡就會受到有害的影響。除非它擁有大量國際黃金和外匯儲備,否則就支援不住長期的貿易赤字,會被迫透過限制國內信貸,削減產量和失業來恢復其對外收支的平衡。
除蘇聯外,一切國家的對外貿易都主要是由許許多多個體商人進行的,因而就整個國家而言,一切現行的交易(例如,商品、貿易、航運、保險服務、旅遊交通、對外投資等的支付和收入)是不可能完全平衡的。更有可能的是,一些國家出現赤字,而另一些國家則有盈餘。然而,必要的國內調整過程通常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這是由於有盈餘的國家準備把資本借給有赤字的國家。因此,國際的借進借出正如貨幣的統一定值和一個所有國家都按同等條件進入的世界市場的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