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不過,用這個比較作基礎,美國並不落後於德國多少,而且,考慮到美國利用生產能力還沒有達到德國利用的程度,它的製造業產量三倍於德國,美國軍事潛力的絕對和相對優勢都毋庸置疑。但是以美國和聯合王國為一方,以蘇聯和德國為另一方,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別,這對於德國的地位賦予特殊意義。從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末期,在美國和聯合王國累積製成品的流量中資本貨物所佔份額幾乎沒有變化,而蘇聯和德國都有了相當大的增長。蘇聯的軍事潛力在1928年構成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到1937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九,而德國在同期卻從百分之四十一左右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一。正是象在1928年德國經濟那樣完全成熟的狀況下,這一向資本貨物轉移的做法明顯反映了國家社會黨政策對德國工業的衝擊。
通常資本貨物,尤其是機械產品的流量的大部分,是用來更換工廠和裝置,或是擴大生產能力的;這不僅對於有軍事潛力工業是如此,而且對於消費品工業亦然。因此,象蘇聯這樣正在工業化的國家裡,需要增加資本貨物的流量以便創造更大的生產能力,而生產能力的擴大又是增加資本貨物流量的必要前提。納粹德國的情況則十分不同,那裡,業已大大增加的資本貨物流量不是用來建立和擴大現有的生產能力,而更確切的說——其中之一——是用於積聚軍備。這一事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反映了德國領導人所希望發動的那種戰爭的性質,這可以大體闡明如下。
資本貨物流量增加了六十億馬克,從1928年的一百一十七億馬克增加到1937年的一百七十六億馬克。同期德國工業投資總額只增加二億馬克達到1937年的二十八億馬克。由於資本貨物工業的投資總額增加五億馬克達到二十二億馬克,足見軍事潛力工業生產能力的微小發展,也主要靠撤掉消費品工業的投資(大約為三億馬克)的資助。用德國工業重新武裝的最高負責人托馬斯將軍的話來說: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是,直到1937年還幾乎沒有從創造軍備“能力”意義上講的“深度軍備”,而毋寧是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立即可用的已造好的武器上面,也就是“廣度軍備”。
不過,德國認識到:武器的流量,尤其是武器的最終使用,也許會由於國內缺少鐵礦石、石油、橡膠和有色金屬而受到阻礙。這個認識導致某種“深度重新武裝”。這最早在1936年德國的四年計劃中提出,1937年積極推行;那一年就加速研製使用輕金屬及其合金來取代銅及其合金,研製煤的氫化以取代礦物油,研製丁鈉橡膠的合成生產以取代橡膠。軍事潛力工業的投資總額由1937年的二十二億馬克逐步上升到1938年的二十九億馬克和1939年的三十六億馬克,表明開始脫離德國重新武裝運動集中於軍備本身而不是軍備的生產能力的基本特徵。
但是在1937年德國的軍事潛力同其他大國的軍事潛力相比,情況如何呢?在大國之間資本貨物生產分佈中,它的相對實力又是如何?在世界資本貨物產量中七國的共同份額約百分之九十點五,而每一國的相對份額如下:
相對軍事潛力(百分比分佈)
…… 美國 德國 蘇聯 聯合王國 法國 日本 義大利 七國合計
1937年 41。7 14。4 14。0 10。2 4。2 3。5 2。5 90。5
在1937年德國的產量不僅與法國和英國的總和相等,而且超過了蘇聯的產量。確實,在1938年當上述兩個西歐國家的總產量略有下降的時候,大德國對它們的優勢又進一步擴大了,而按照人口計算每人平均產量來衡量,它在軍事潛力方面居於無可匹敵的領先地位僅次於美國。
現有的軍事潛力已經轉變和能夠轉變為武器的程度,取決於當時彈藥和槍炮工廠的規模,甚至更多地取決於汽車、縫紉機和拖拉機制造廠等得以改裝成生產坦克和軍用載重汽車的速度。改裝速度取決於資本貨物部門本身的平衡程度,也就是取決於精密儀器和機床工業的規模。確實,後者是一切工業生產結構的關鍵,因為它保證了加工器械的製造,加工器械又製造出裝置,而有了裝置才能使工廠生產機械、裝備,等等。
因為機床在任何國家的工業體系中都佔有戰略地位,對一切強國來說,易於獲得加工器械的供應或者擁有機床工業都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例如,如果對機械產品的需求改變了——比如況,從一種型別的汽車改變為另一種型別,從汽車引擎改為飛機引擎,從拖拉機改變為坦克——機械工廠能夠滿足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