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的速度取決於它們裝置更新換代的速度。同樣地,由於立即的或強迫性工業化,或是由於在和平時期的生產之外加上了重新武裝,對機械產品的要求增加了,那麼滿足這一要求的快慢又主要取決於加工器械的供應。各強國充分認識列車床、鑽床、磨床、刨床、銑床、鏜床和其它金屬切削機械不僅對工業化而且對重新武裝的極端重要性,這反映在三十年代各強國幾乎都竭力增加本國機床工業的生產能力上。
從傳統上說,世界最大的生產國是美國和德國,它們進口加工器械的需求是微不足道的,而上述兩國即佔世界加工器械出口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僅次於它們的三個主要出口國是聯合王國、法國和瑞士,但是它們的進口需求與德國或美國相比則是相當大的。1938年與1928年相比,上述五國作為世界機床供應國的相對地位變比極少;但是世界機床“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增長以適應俄國和日本的工業化,日本的戰爭需求,和德國的,隨後是法國和英國的重整軍備。
建立機床工業(如日本與蘇聯)或是擴大已有的機床工業(如德國與聯合王國)所帶來的困難是巨大的,因為沒有任何其他機械部門對於熟練技術工人的需要是如此之高。但儘管由於缺乏技術構成了發展加工器械生產能力的主要障礙,然而正是加工器械供應的不足制約了工業化的速度,制約了工業為軍備目的的再轉變。擁有加工器械工業的另一固有的困難是,在正常時期它對商業盛衰的週期性的波動極為敏感。它是機械部門最捉弄人和最倒黴的分支之一;美國人稱之為“宴會或災荒”工業,因為對加工器械的需求取決於對資本貨物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在商業盛衰的週期性中其波動要比對消費品的需求更為劇烈。但是三十年代不是正常時期;對商業週期的考慮可以被那些早已從事對它們經濟生活的計劃工作的國家和那些意識到軍事方面的需求的國家置於不顧。
在大蕭條時期,德國、英國和美國的加工器械生產嚴重下降。如果不是蘇聯大量購買機床,產量下降的幅度本來可能更大。結果,與其他一切經濟指數的發展相反,德國和聯合王國的加工器械出口指數在蕭條期間實際上是增加了。只是由於這些重要供應,尤其是德國的供應的援助,作為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象徵的“從上面的革命”才得以切實進行。但是,在得到最先進的機械裝置供應以後,俄國人不失時機地分析了西方技術創造的奇蹟,併為他們自己規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加速生產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不得不進口的機器、加工器械等項產品”,並將機床工業的地位提高到“可能獲得最大的發展,以便滿足國民經濟對機床的需求,並使蘇聯在這個領域裡獲得技術上和經濟上的獨立”。俄國國家計劃委員會的目標是減少加工器械的進口,1933年以後這一目標即已達到,另一目標是在1937年生產四萬臺金屬切削機床。不過,儘管成就巨大,俄國總的生產仍舊遠遠落在德國的後面,德國在1938年生產了約十八萬臺加工器械。
與蘇聯機床生產能力的增長相匹敵的是日本類似的增長。到1932年為止,日本大部分的需求靠從美國和德國進口。但在隨後的幾年中,加工器械工業的僱工人數估計由1929年的七千五百人增加到1938年的約三萬人。1938年機床產值約四百七十萬英鎊,而1935年聯合王國的產值為八百二十萬英鎊——不過這僅是二萬一千人的勞動力生產的。由於加工器械生產能力的擴大,日本生產與加工器械需求的比率也隨之增大,但是不象蘇聯的情況,日本的加工器械進口額繼續上升。這一點就意味著基於工業化和戰爭需要的需求速率,比國內加工器械生產增加的速率更高。
在1938年的前十年期間,機床生產能力不僅在蘇聯和日本得到了擴大,而且在德國和英國那些更加成熟的工業國也得到了擴大。從1928年到1936年,德國的總產值翻了一番,在聯合王國,已製成的加工器械出售值在1935年至少比以前的任何一年要高百分之三十;上述兩國的機床生產能力在1935…1936年以後都有相當大的擴大。這種擴大主要由於缺乏技術工人而受到限制。但是,雖然德國的加工器械生產能力提高,產量增加一倍多,而它的加工器械出口額從1932年到1939年卻大約與1929年相同,它的加工器械生產的巨大增長完全被德國自身的機械工業所吸收了。這種在帝國內“可供使用的加工器械”數量增加,就象鋼產量增加一樣,促進了迅速重新武裝,而這在德國當時正在進行,而且這樣做也提高了它把資本貨物工業的大部份和迅速實現戰爭的目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