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國的亞速海上(靠近馬里奧波爾)以及橫濱…東京、八幡和神戶…大阪地區。
美國和蘇聯是面積廣袤的大陸國家,煤鐵礦藏豐富。德國和聯合王國也恰好擁有巨大的煤礦儲量,而法國則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因此,生鐵工業發展的根本條件在上述五國都已具備。但是即使在既極缺煤又極缺鐵礦石的義大利和在有一些煤但幾乎沒有鐵礦石(在獲得滿洲以前)的日本,生鐵生產也在小規模地進行。
雖然德國和英國的生鐵工業依靠進口礦石,法國的生鐵工業依靠進口煤,德國和英國的礦石需要卻不是從法國那裡得到滿足的。在三十年代後期,德國一半以上的鐵礦石是從瑞典進口的,從法國和盧森堡進口的不到三分之一;英國進口的鐵礦石几近一半是來自西班牙,還有從斯堪的那維亞和北非的進口各佔五分之一。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德國從法國進口的礦石主要運往薩爾地區的鐵廠,該地區於1935年重新併入帝國,而瑞典礦石供應魯爾、萊茵和西里西亞地區的鐵廠。從軍事觀點來看,有一點很重要,即德國在魯爾的巨大鐵工業對法國礦石的依賴程度要低於法國工業對魯爾煤和焦炭的依賴程度。
鋼生產的地理位置大體上取決於生鐵工業的位置,除非鋼廠是以熔鍊廢金屬為主。這種例外對日本和義大利具有重要意義,這兩國的鋼產大部分基於利用進口的廢金屬。雖然德國(英國也是如此,但法國不是)鍊鋼的標準原料成分是百分之六十五的生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廢金屬,廢金屬對選擇鍊鋼廠的地理位置的吸引力不大;首先,因為生鐵仍然是鋼生產的決定因素;其次,因為廢金屬在德國鋼生產中心自然增多;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