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 43。3 5。0 11。1 9。4 6。6 2。5 3。3 81。2
1932 31。8 11。5 10。6 10。9 6。9 3。5 3。1 78。3
1937 35。1 14。1 11。4 9。4 4。5 3。5 2。7 80。7
1938 28。7 17。6 13。2 9。2 4。5 3。8 2。9 79。9
德國的相對實力從1932年以來已有巨大增長,由於奧地利和蘇臺德區併入帝國又進一步得到增強,所以在1938年大德國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百分之十四點三,它的生產超過法國和聯合王國生產總和。這兩個國家在二十年代後期所共同享有的對德國的力量優勢已經失去了。
更富有意義的是蘇聯在大蕭條時期在大國製造業中的級別躍進到第二位,因為它沒有受到大蕭條的影響。一旦取得這樣的地位,它就不可能回覆到蕭條以前的狀況了。雖然它在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1937年)只生產了美國產量的五分之二,卻超過了德國產量的四分之一。有許多具體跡象可以證明它的偉大的成就。例如在1937年,蘇聯製造的汽車同德國相等,棉紗是德國的兩倍,皮鞋和捲菸也是兩倍,而拖拉機六倍於德國。或許在它的進展中最令人驚訝的特點是,就已查明者而言,是每一個就業的俄國工人生產率相當於,甚至高於一個英國工人或德國工人的生產率。
但是德國人和任何別人都沒有過分擔心俄國的力量。他們同意斯大林的看法(這種看法表明俄國人自己對自身的力量不抱幻想)。這個看法是:
一個國家工業的經濟力量表現形式,不是不顧及人口多少的一般工業產量,而是工業產量同每一人口的消費量直接關聯。
關於總人口中每人生產的製造單位,蘇聯遠遠落後於更為成熟的工業國家。
按人口平均每人制造品的比較產量
年份 美國 聯合王國 德國 法國 蘇聯 義大利 日本
1937 268 198 165 108 83 63 48
1938 219 194 180 108 104 67 52
上述比率說明,對於蘇聯、法國、義大利和日本來說,將省下來的工業資源用於建立軍事力量,要比美國、聯合王國和德國困難得多。確實,因為在1938年,僅次於美國的大德國實際生產的製成品按人口平均計算要比聯合王國及其四個自治領的總和還要多,或是比聯合王國與法國的總和還要多,它有資格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第二個最強大的工業國,是擁有巨大軍事潛力的國家。
在評估戰爭潛力的時候,將製造業產出分為資本貨物和消費品,要比只看產量更能說明問題。因為生產工業、農業、貿易和運輸裝置的資本貨物工業,只要稍加調整,便可照樣順利地生產軍事裝備和車輛。因此,每一個強國經濟中的資本貨物部門的規模使反映出該國的戰爭潛力,這比製造業總產量所反映的準確。因此,恰當的做法是首先調查一下相當發達的資本貨物部門賴以生存的條件和基礎是什麼,其次,該部門在每一個國家裡以及同全世界總產出相比而言究竟有多大。
在自發的工業化條件下,如同較老的工業國成長的特點那樣,資本貨物工業是在消費品工業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才建立的。在消費品工業對機器的需求足夠大的時候,生產機器才有利可圖,但這不是唯一的發展模式。例如在國家指導下經過審慎計劃進行工業化的條件下,就象蘇聯在三十年代獨具一格的情況,資本貨物工業的發展先於而不是後於消費品工業的發展。
形成相當發達的資本貨物部門的核心的,是鋼和生鐵工業,這兩者又主要依靠煤和鐵礦石。生鐵工業多半設在煤和鐵礦石最便於調集的地點,或是靠近煤田,或是靠近鐵礦,或是在這兩種原料中心中間的水路和鐵路交通線上。一般地說,有效需求的結合——不論是自發的還是國家指導的,以及可以得到的煤和礦石資源的結合是世界鐵工業集中的原因:(1)以煤為基礎:魯爾、比利時南部盆地、英格蘭中部、頓涅茨和庫茲涅茨地區以及賓夕法尼亞西部(匹茨堡周圍地區);(2)以鐵礦石為基礎:法國洛林、亞拉巴馬(伯明翰周圍地區)以及俄國的克里沃羅格和烏拉爾地區;(3)以煤和鐵礦石中心之間的水路和鐵路為基礎:萊茵蘭、美國東海岸和中西部(芝加哥周圍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