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3 / 4)

們,才在進行那些協商。我們希望所有這些國家能夠通力合作,我們不願在它們之間有任何分裂。……如果為了追求一個國家的合作,使得另一個國家不自在和不願意同我們合作,那麼那個政策就不會取得成功。

當辛克萊要求首相向下院說明,政府是在哪些方面反對俄國政府的建議時,首相露出困窘為難的固執態度。他說:“我不準備走得比我已走的更遠一點。……我必須謹慎地行走。……我們不是隻關切俄國政府。我們還有其他政府要考慮。……我不準備走得更遠一點。……不要過分地逼迫我們洩露那產生麻煩的確切所在。”

這一消極的答覆引起辛克萊一陣刻薄的評論:

我希望我能夠轉達出……國外所有政黨的人士和所有贊助和平與正義的友人們對於英王陛下政府對待俄國的態度所感到的無限驚異和深刻失望的印象。今天下午我們沒有從首相那裡得到關於英王陛下政府拒絕接受俄國的建議一事的答辯;首相寧願不去說明那些原因。

然而,就在首相公開宣稱不敢去涉及的地方,有一位他的支持者在辯論結束以前突然衝了進去。根據亨利·雷克斯(東南埃塞克斯選出的議員)的看法,反對英…法…俄聯盟的理由,是害怕它會疏遠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義大利、梵蒂岡、南斯拉夫、國家主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你發現你自己同俄國、法國和英國處在一個軍事同盟中,而你在愛好和平國家中的一些小朋友們卻紛紛向左右兩方離去。”

前面已經提到過,張伯倫及其同僚在將捷克斯洛伐克犧牲給德國之後,現在決定不再當一個大國壓制另一個小國的贊同派了,不管這個大國仍是德國,或者這一次是俄國。但是不願意將一些小國犧牲給俄國是一回事,不願意為了同俄國結成防禦同盟而使這些小國不高興又是一回事,兩者畢竟不同。因此,張伯倫及其支持者所抱的態度,使得勞合…喬治在5月19日的同一次辯論中對他們的偏見的指責顯得更加可信了。

(勞合…喬治說)有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如果可能就不要俄國參加。俄國在幾個月之前就表示願意參加進來。而這幾個月以來我們對這份強大的禮物一直是吹毛求疵。……有著一項誹謗俄國軍隊、俄國資源、俄國能力、俄國領導的運動——一項經常的誹謗運動。……有些人不願意……承認俄國在工業上和軍事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俄國人主動提議如果他們獲得同等待遇,就將這一切置於盟國管轄之下。……為什麼這沒有做到?……這種政治上的勢利行為有什麼好處?……同這相比,局勢是太可怕了。……我們為什麼不下決心,而且毫不延遲地下決心,讓我們就按照對待法國的條件來和俄國妥協?

直到張伯倫政府倒臺和緊接著的法國陷落為止,這一不幸的國內爭吵一直在不斷地削弱英國的力量。

第二編 西方國家試圖組織對軸心國進一步侵略的抵抗

第一章 西方國家對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應

英法政府對德國1939年3月15日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驚慌失措的反應,在前面一章已經作了敘述。在倫敦,當獲悉德國人突然襲擊的訊息時,起初並無跡象表明政府會在其後幾天內作出強有力的反應。張伯倫3月15日下午在下院的宣告是剋制的和謹慎的,雖然他的確宣佈推遲原打算在那個週末赴柏林進行貿易問題談判的貿易大臣和海外貿易大臣對德國的訪問。不過,就在那天下午,德國大使赫伯特·馮·迪克森出於他自己的請求,訪問了哈利法克斯,告訴他德國政府採取的行動和它希望這“將會導致一項和解和重新建立秩序”。哈利法克斯利用這個機會表達了英國政府對德國這次突然襲擊的憤怒心情。他告訴迪克森說:這是“對慕尼黑協定的精神的絕對違反”。緊接著慕尼黑會議之後,希特勒“曾經公開他說他不再有領土野心了”,而他目前行動的直接後果就是“沒有人覺得德國政府的保證有多大價值了”。人們將會得出結論:德國政府“在謀求一種地位,處於這種地位就可以憑藉武力統治歐洲,如果可能,就統治世界”。人們不禁要問,下一個目標又將是什麼呢。哈利法克斯“能夠完全理解希特勒元首對不流血勝利的愛好,但是短期內他將發現他自己面對著一種並非是不流血的局面”。

在巴黎,外交部長喬治·博內15日在議會中受到他的政策的批評者的強烈攻擊,特別是德凱里利斯和賴伐爾,在他的答辯中,他竭力縮小德國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意義。博內在同一天向德國大使馮·韋爾奇克伯爵正式抗議這次突然襲擊,並宣佈法國政府不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