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收到了希特勒的信件,希特勒在信中不僅對德蘇協定作了解釋,並且還第一次透露了關於他對波蘭的進攻已迫在眉睫的訊息(用了這麼多的詞句),並請求(多少有點轉彎抹角地)義大利“諒解”。這對義大利人來說只可能有一個意思,而齊亞諾勸說墨索里尼寫的回信也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如果對波蘭的進攻發展成為一場與西方同盟國的戰爭,義大利人不可能“在軍事上介入”,除非希特勒能向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戰爭物資。這一答覆由阿託利科於6時帶給了在總理府的希特勒,據說,希特勒讀罷來信後,就非常冷淡地把他打發走了。
柏林把一個同盟者的這種背信行為到底看得多麼嚴重,對於這一點雖然意見不一,甚至德國的各種記錄也是說法各異,然而它必定已經使得希特勒猶豫不決了。可是接著又傳來了別的不愉快的訊息。那天下午的某一時刻(似乎就是在下午6時阿託利科來過之後),裡賓特洛甫得知英波協定已在下午5時40分於倫敦簽字,他急忙趕往總理府報告希特勒,並且(正如他自己寫的那樣)極力勸說希特勒撤銷進攻波蘭的計劃。他說,希特勒大為吃驚。他已經聽到了義大利背信的訊息。他確信(納粹頭子們後來也這樣說),英國人在那天簽署英波協定之前就已經知道義大利決定不參戰,這個決定也正是促使他們給予波蘭這樣一個明確的保證的原因之一。不管怎樣,英國政府似乎不大可能因為受25日來自羅馬的訊息的影響而改變態度立即簽署這項協定,不管這訊息是在哪個鐘點傳到倫敦的。總之,這項協定的簽訂只不過是1939年春季英國第一次宣告支援波蘭、8月21日德蘇和好的訊息公佈後又立即加以重申的合乎邏輯的發展結果。25日也許是可以在迄今只是臨時性的協議上加蓋正式印信的最早日期了。
然而,倫敦傳來的訊息似乎已經對希特勒產生了特別大的影響;再加上墨索里尼的覆信,這兩件事可能在他心中已構成一個推遲進攻波蘭的正當理由,雖然這時進攻波蘭的機器已經開動了。也可能還有其他促使他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例如據說總參謀部曾提出過軍隊還沒有準備好的報告。但是毫無疑問,政治方面的原因佔主要位置。
因此,在進軍命令發出三、四個小時後又下令推遲行動。凱特爾被召往總理府,希將勒告訴他說,“立即停止一切行動,立刻把勃勞希契叫來。我需要時間進行談判。”總司令立刻去見希特勒,一切命令也立即暫停執行,沒有期限的規定。據凱特爾說,在第二天,即26日,又作了明確規定,把進攻推遲到31日進行。
但是希特勒進行瘋狂活動的日子並沒有完全結束。他還必須同他的失信的夥伴打交道。墨索里尼在來信中要求提供戰爭物資,以此作為他參戰的唯一條件,他的信必須儘快地予以答覆。他一定要叫義大利人攤牌。傍晚7時40分,他的答覆用電話打給了在羅馬的馬肯森;9時30分,墨索里尼從德國大使那裡收到了這份答覆。答覆是唐突無禮的,並直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義大利人究竟需要什麼?墨索里尼對此的反應將在後面的一節中敘述。
雖然入侵波蘭沒有在預定的時間實現,但是德國並沒有絲毫放鬆為此而做的準備工作。經濟部長豐克在8月25日給希特勒寫了一封信,詳細敘述了他為戰爭籌措資金而採取的各項措施,以及他準備削減一切非必要的消費和對作戰無關緊要的公共工程的打算。從此以後,各種戰時措施一個接一個地迅速付諸實施了。25日深夜取消了預定27日在坦能堡舉行的軍事慶祝儀式(包括早就宣佈過的一篇希特勒演說);26日(據馮·哈塞爾說,這是混亂和猶豫不決的一天,通知召開德國國會,但通知在幾分鐘內撤回了三次),德國所有的機場都關閉了;後備兵員被召回部隊並集中在柏林;柏林的學校也都關閉了;預定在9月舉行的紐倫堡群眾大會也取消了。27日食品實行定量分配(這是給德國人民一次打擊的措施,也是第一次使他們感到真的可能要開戰了)。這一天在總理府的一次不公開的集會上,希特勒向許多德意志帝國議會的議員以及幾乎所有的省長講了話。他向他們說明政治形勢,並就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應採取的工作方法作了扼要的指示。到28日,德國潛艇已經在英國海岸周圍進入“待命狀態”。有些潛艇早在22日就已離開它們的基地了。在25日就已駛入但澤港作為期兩天的訪問並深入河口一段距離的、配備有十一英寸口徑大炮的戰列艦“施萊斯伊希…霍爾斯泰因”號(代替原來打算派去的主炮口徑為六英寸的“克尼斯堡”號巡洋艦),30日據報告仍停留在那裡,並已移泊到靠近威斯特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