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3 / 4)

濟霸權,不是出於經濟需要,而是出於政治目的。

德國要求統治東歐,一百年來主要體現在關於中部歐洲的概念上。這是以奧地利帝國為一方同德意志聯邦和帝國為另一方兩者之間關係問題的一個解決辦法。實質上就是說需要在德國領導下統一中歐。利斯特——普魯士關稅同盟和德國鐵路系統的倡導者,終於認為德國命定的目標不是向西跨越海洋,而是朝向多瑙河流域和土耳其歐洲部分,他首先想出了柏林…巴格達鐵道的辦法。布魯克是建設勞埃德·的裡雅斯提諾公司和的裡雅斯特繁榮商業的德國商人,在施瓦岑貝格下面任奧地利商業大臣,他希望把整個奧地利帝國都合併到德意志聯邦之內,以便在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統一起來的德意志人成為一個有組織的中歐的主人。俾斯麥擊敗奧地利,導致哈布斯堡帝國按1867年的協議轉變為奧匈二元帝國,以及在1871年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於是一個實驗性的中部歐洲成為現實,而憑藉的則是德國所獲得的凌駕奧匈帝國及其皇帝之上的權力。奧匈協議使德意志少數民族在奧地利處於最高地位,使馬扎爾人在匈牙利處於最高地位,同時又使兩者最終仰賴於柏林的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中歐各國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使中部歐洲終於完全實現,此外在哈布斯堡王朝最後幾年還產生了對它的經典性理論說明。

世界大戰證明了奧匈對德國的價值。哈布斯堡王朝對於眼光短淺的泛德意志主義者(不是對俾斯麥)來說,好象是整個德意志民族大聯合道路上的障礙物,事實卻證明是中部歐洲、德意志世界帝國最有價值的資產,甚至連最極端的奧地利泛德意志主義者也轉向哈布斯堡王朝。對於所有奧地利的德意志人,現在有了共同的政綱——要保留奧地利,在德國的基礎上重建,並牢固地適應德國體制;它的政策要從屬於中歐政策,哈布斯堡的全部遺產都要接管並由德意志民族的共同力量來加以鞏固。透過中部歐洲,奧地利德意志人既回到了泛德意志思想,又回到了大奧地利思想,此刻兩者相互調和了。他們再次看到自己是德意志民族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作為其一部分,他們重新開始了一種對於先前處於分離狀態的他們來說是範圍很大的“帝國主義”。

對於納粹的外交政策,根據上述向東擴張的傳統所作的推測很多。在希特勒同波蘭簽訂驚人的協議來開始他的外交政策的時候,就很容易假定,他既然是奧地利人,他的政策一定是哈布斯堡傳統,而不是普魯士傳統,又可假定在實現他的公開表明的目標德奧合併之後,他就會恢復歷史上向東推進的政策,推向喀爾巴阡山脈以南。確實,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的影響應該是贊成向西北方面擴張,向波羅的海地區擴張,他本人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但是直到1939年2月,希特勒一系列的外交勝利——同波蘭締約,接著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也許可以證實了第一個假設。錯誤在於以為納粹政策只把它自己限於上述政策中的一項,好象它們之間有不能相容之處似的。希特勒從未把自己看成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繼承人:他十分輕視他們的反民族政策,就象居留在維也納的日子裡他對他們一直在深思熟慮的治國術的各種問題根本不瞭解一樣。他的根源是大德意志,但他又成為小德意志的元首,大的包括小的。他的反俄政策直接來自哈布斯堡傳統而非霍亨佐倫傳統,但他自己用古德意志命運的措辭加以表述,卻又先於哈布斯堡和霍亨佐倫。他的外交政策把哈布斯堡傳統和普魯士傳統混在一起,同時他又超過了這兩種傳統,就好象拿破崙的政策超過了波旁王室的擴張傳統一樣。國家社會主義的近期目標遠遠不是廢除凡爾賽條約和恢復第二帝國以前的邊界;它的最終野心超過了普魯士祖先在波羅的海地區和哈布斯堡祖先在多瑙河流域和巴爾幹的主宰地位。舊的中部歐洲觀念為生存空間的新理論所改變和吞沒了。

這一變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緊張和騷亂之中發生的,俄羅斯帝國的崩潰導致了德國政策的激變。六個世紀之中第一次,在帝國和歐亞大陸的無林大平原之間沒有大國阻礙了,而在戰爭危機達於頂峰的六個月裡,德國的統治從索姆河擴張到頓河。這才是希特勒想要恢復的帝國。

因此,我們國家社會主義者有意地越過德國戰前外交政策的行動路線來制定一條路線。我們停止了德國向歐洲南部和西部的不斷的進軍,而把我們的眼睛轉向東方的國土。我們最後停止了戰前時期的殖民和貿易政策,轉而執行未來的領土政策。不過在我們今天談到歐洲的新領土的時候,我們主要應當想到俄國和依附附於它的周邊國家。……今天,在歐洲有八千萬德意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