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的十字軍的後裔,以及開發這一地區的漢薩商人的後裔。在立陶宛,有一個由德意志新教徒居民構成的少數民族,他們於十九世紀初為逃避在德國受的壓迫而跑到俄羅斯帝國的這個省份避難。梅梅爾原是一座德意志城市,在它的土地上將近一半人口是德意志人。波蘭在波茲南和波莫瑞有相當數量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主要原因是,當它們是波森和西普魯士的時候,普魯士努力實行德意志化的結果;在波蘭的上西里西亞,還有另一個德意志少數民族,在原俄屬波蘭有德意志移住民,他們是農民和產業工人的大多數人,特別是在羅茲;在波蘭再往東部一些則有德意志農業移民的集團,他們是在十八世紀末定居在奧地利的加利西亞、沃利尼亞和海烏姆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人數比任何國家都多,他們在居民中歷史悠久,以致人們爭論他們究竟是移民還是本地居民。他們大多數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他們大多在這幾省的邊緣集中居住,包括主要的礦區和工業區,不過別處也有大塊德意志人的飛地,在主要城市中,特別是在布拉格,也有德意志居民區。在斯洛伐克和喀爾巴阡…魯特尼亞,有不同祖先的德意志少數民族,是古匈牙利移民的後裔。匈牙利本身的德意志人,其古老程度僅次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德意志人。中世紀匈牙利、波希米亞和波蘭這些純農業經濟的落後國家的國王們都曾鼓勵德意志人移民,尤其是在十三世紀蒙古人入侵以後,並且有好幾百年之久由德意志人提供了他們的資產階級。直到十九世紀初,幾乎所有的匈牙利城鎮都是德意志人佔優勢,儘管他們多半已被馬扎爾人同化。此外,還有一些說德語的農業移民區;這些區有的起源於中世紀,但是大多數都建立於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移民計劃的時候,是從土耳其人手中重新奪回國土外將南方德意志人或“施瓦本人”移民到這個國家來的。他們大都定居在布達佩斯周圍、巴拉頓湖以北和西南地區。根據特里亞農條約的規定,施瓦本人移民區從伏伊伏丁那改屬繼承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他們組成南斯拉夫主要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不過在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另外還有一些星星點點的德意志人移民區,甚至在塞爾維亞也有一些。除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羅馬尼亞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分佈得最為廣泛,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撒克遜人是從十三世紀以來的移民,成為特蘭西瓦尼亞三個享有特權的民族之一,保持了高度文明的傳統以及精心構成的民族組織;在巴納特是施瓦本人;在布科維納,在比薩拉比亞,還有多布羅加,是人數較少的德意志居民群,主要溯源於十九世紀。在保加利亞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則無足輕重。但是在一千多英里以東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是另一個德意志人的社群,建立於凱瑟琳大帝之時,1923年正式成為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它只是在1941年秋天希特勒入侵俄國之後才被蘇維埃政府驅趕到西伯利亞。
德意志人是東歐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而由於他們同歐洲大陸主要大國的聯絡,變得極其危險,就象所自發源的那個民族一樣,他們大都在傳統上忠於居住國的政府,經濟上先進繁榮,依戀本民族語言和文化,是聽話而有價值的移民。但是,隨著國家社會主義革命,他們也經歷了一場精神革命,那場革命先已落到帝國的德意志人身上了。在接管政權的幾個月內,納粹分子宣稱他們的目的是要把國境以外的所有德國公民吸收入黨,要喚起所有德意志少數民族覺悟到是同種的同志,德意志人的成員。一個同種的同志的定義就是德意志後裔和德意志血統的任何人;德意志民族有別於德國,據稱有一億人口;而東歐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則已轉變成為有獨特力量的國際第五縱隊。
德國在東歐佔有優勢的第二項具體資本是基於它的雄厚經濟實力。以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告終的一百年使德國成為歐洲的工業霸主,隨著德國工業化程度的增長,就如影隨形地產生這樣一個概念,東歐和近東是德國的勢力範圍。不過,在這個概念裡,各種經濟考慮總是從屬於權力考慮。普魯士各邦關稅同盟的原意是促進德意志北部和外部世界的貿易,但是後來就象利斯特所希望的那樣,成為德國為了戰爭目的實行經濟統一的工具,就體現了這種特色。因此,在希特勒時代也沒有以經濟理由作為德國有權統治東歐的論據。確實,對於東歐國家來說,如果西方國家不能提供別的可供選擇的辦法,德國作為它們的農產品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東歐各國對德國並非十分重要。同德國總的貿易相比,德國同東歐的貿易是小額的。德國在東歐努力實施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