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2 / 4)

小說:毛澤東與蔣介石 作者:花旗

是我們的勝利。

蔣介石此文,十分重要。他為中國抗戰制定了持久戰的方針。他明確宣佈:“敵之最高戰略為速戰速決,而我之最高戰略為持久消耗。”蔣介石還指出:應該“舉全國力量從事持久消耗以爭取最後勝利”。蔣介石制定的這一抗日戰略方針,是頗有見識的。毛澤東呢?他於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六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著名的演講,題目便是《論持久戰》。毛澤東的見解,與蔣介石一致:“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周恩來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介紹給國民黨將領白崇禧,白崇禧又向蔣介石作了介紹,蔣介石頗為讚賞毛澤東的見解。白崇禧此人,向來有“小諸葛”之稱。他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概括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據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回憶,這兩句話曾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其實,這兩句話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也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共識。不過,蔣介石擁有三百多萬軍隊,而毛澤東手下只有數萬部隊。懸殊的力量對比,決定了中國的抗日統帥、抗日領袖必定是蔣介石。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建立最高國防委員會,以汪精衛為主席,張群為秘書長。當天又召開國防最高委員會和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作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任命蔣介石為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授陸、海、空大元帥。這麼一來,蔣介石成了抗戰最高統帥,成了大元帥!蔣介石在南京穿上了威風凜凜的大元帥服。

順便提一筆,毛澤東雖說從來把軍權緊緊抓在手中,但他對大元帥之類的銜頭無多大興趣。正因為這樣,一九五五年,當毛澤東給朱德等十位元帥授銜時,他自己卻什麼軍銜也不要——雖然許多人勸他當大元帥,像蔣介石、斯大林那樣,況且毛澤東是名副其實的大元帥,那十位元帥一直在他的指揮下作戰。可是,毛澤東卻謝絕了大元帥的頭銜。詩人氣質的毛澤東,除了一九二八年在井岡山上時因誤傳被“開除黨籍”(其實是開除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不能當政治委員了,只好當了一陣子師長。他一輩子沒有當過什麼軍長、司令的——也正因為這樣,他也就不當什麼大元帥。至今,人們無法想象這位平時總是敞著衣領的詩人,如果戴上大蓋帽、穿上筆挺威武的大元帥服,究竟是何等模樣……不過,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毛澤東也很清楚蔣強毛弱的形勢,所以他對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分工,說得明明白白:“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說來,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後的游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這樣,蔣介石和毛澤東並肩抗日,但分工不同:對於日軍的“正面的正規戰”,由國民黨軍隊擔負;對於日軍的“敵後的游擊戰”,由共產黨軍隊擔負。

第五部分:並肩抗日蔣介石在上海血戰日軍

蔣介石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不過,不管怎麼說,通觀他的一生,有三件事是受到人們讚賞的:一是領導北伐,二是領導抗戰,三是振興臺灣經濟並堅持一箇中國。雖說蔣介石對於抗日曾有過一個曲折的過程:先是“不抵抗主義”,寄希望於妥協,而且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導致發生了西安事變。然而,在西安事變促進之下,他轉為抗日,成為中國的抗日領袖。當然,就其抗日態度而言,不如毛澤東堅決,中途曾寄希望於與日本妥協,但他畢竟是領導中國抗戰全域性的領袖,為抗日做出了貢獻。如毛澤東所言,蔣介石擔負起抵抗日軍的“正面的正規戰”的責任。

蔣介石領導著三百多萬國民黨軍隊,跟日軍展開了三次大搏鬥: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就在蔣介石就任陸、海、空大元帥的第二天,隨著“八一三”的槍炮聲大作,日軍猛撲上海,淞滬會戰便開始了。淞,是因為黃浦江又稱吳淞江。淞滬,即上海。那時的上海警備司令部稱淞滬警備司令部。淞滬會戰,又稱上海會戰。日軍的戰略,確如蔣介石所言,乃是速戰速決。日軍在突襲上海之時,便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進攻上海的日軍,達二十多萬人,有三百多門大炮,二百多架飛機,幾十艘兵艦。面對強大的日軍,蔣介石調集了自己的精銳部隊七十三個師迎戰日軍——當時,蔣介石可調動的部隊總共約一百八十個師,他這一回投入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何況大多是他的嫡系部隊,表明他確實下了抗日的決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