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經濟學大師如是說 作者:冥王

李斯特指出,財富的成因和其本身截然不同,財富是交換價值,它的成因就是生產力。他敏銳地指出,財富的生產力比它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前者不僅可以讓已有和已增加的財富獲得保障,也可以讓已消失的財富得到補償。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這樣。比如,國家不能只靠收租過日子,國家狀況主要取決於生產力的總和。

對於生產力,李斯特將它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人的生產力,包括精神的生產力與肉體的生產力;第二種是自然的生產力;第三種是社會的生產力;第四種是物的生產力。第一種和第二種是密不可分的,否則兩者都發揮不了作用。這二者發揮作用的時候又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秩序條件下,也就是在社會的生產力即在一定的“社會、市民、政治的狀態與制度下”進行;而第四種生產力主要是指農業、工業與商業資本的生產力。

在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當中,最強調的就是物的生產力,他將工業生產力與發展水平作為決定整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整個國民經濟乃至政治獨立與文化發達的基礎。不過,李斯特又指出,不能把一國的生產力只侷限於它的物質資本上,生產力更大的組成部分在於個人智力與社會條件。根據這點,他提出了精神資本的概念。

對於英、法、美流行的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李斯特將其稱為“世界主義經濟學”,指出該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決定了它只有在世界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都相同的時候才有意義。但是,世界各個國家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並不存在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各個國家的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各自發展經濟的特殊道路,自由貿易原則並不是對所有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利的普遍規律。所以,政治經濟學應該是一種“國家經濟學”。

有關國家經濟學,在李斯特看來,它是從某個國家所處的具體形勢與特有的國際關係出發,研究某個特定國家怎樣發展經濟和繁榮富強的科學。國家是個人和全人類之間的一箇中介體,各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若實行自由貿易的話,那較落後的國家就會普遍屈服於強國的優勢。英、法等國的主流經濟學所主張的自由貿易,是以假定世界上所有國家組成的只是一個社會,且生存在持久和平的局勢下為前提的。然而事實上,自原始階段起,人類就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聯合,儘管有趨於全球聯合的傾向,可是當時的世界依舊存在文明和野蠻、先進和落後的區別。因此,若是一個在工業和商業上都遠遠落後的國家,那麼就算它具有發展這些事業的精神與物質手段,也必須首先加強它自身的力量,然後才能夠具備和較先進各國進行自由競爭的條件。所以,和世界主義經濟學不一樣,政治經濟學正確地瞭解各個國家的當前利益與特有環境,它教導的是如何讓各國上升到發達的工業發展階段,如何讓它和別的同樣發達的國家結成聯盟,從而讓實行自由貿易變為現實並且從中獲益。

李斯特提出了經濟發展階段的理論。他指出,個人主要靠國家來獲得文化、生產力、安全與繁榮。同理,惟有在各國文明發展的基礎上,人類文明才能夠得到實現。他將國家經濟發展分成五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以及農工商業時期。李斯特指出,各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採取和它相適應的政策。前三個階段沒必要實行保護政策,而應當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在第四個階段,國家有實行保護政策的必要性,而當時的德國正處於這個階段。在他看來,惟有從經濟發展的歷史程序看待各個國家的經濟條件與政策,經濟才能夠快速發展。

保護關稅是李斯特經濟政策的核心。他指出,農業時期適合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而處於由農工業時期轉向農工商業時期的階段,國家就應當實行保護關稅政策,當時的德國正處於此階段,所以李斯特主張德國一定要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不過,他主張的是一種相對保護關稅制度,而非絕對保護關稅制度。

§虹§橋書§吧§。

第13節: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更重要(3)

李斯特表示,如果一國在農業、工業、社會、政治和內政上已有了充分的發展,而依舊以本國產品為原料和國外交換工業品,那麼它在這個方面的發展程度越高,透過國外貿易在改進國內社會狀況方面所獲取的利益就會越少,在比它先進的工業國家對其優勢競爭中受到的損害也越大。換句話說,一個國家從無先進工業變為有先進工業就需要保護關稅;等到本國工業發展得和先進工業國家相同了,這個時候便又可以和它們進行自由貿易了,本國也就由農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