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進一步加強王權,用勝利來壓服那些不安分的貴族領主,同時以東征的輝煌勝利來堵住教廷的嘴,好安安穩穩的推行針對教會財產的稅收計劃。
可現在大漢進佔西西里,法國南部的海上大門對大漢洞開,大漢憑藉強大的海上力量完全可以使用大規模兩棲登陸的戰術進攻法國,腓力四世焉能不著急?
反正從巴爾幹地區沿多瑙河西進的這一支漢軍,怎麼著也是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先倒黴,再往後是盤踞維也納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在前面,法軍何必在這兒浪費力氣?
趕緊回家守大門是正經,要是漢軍登陸普羅旺斯或者馬賽,法軍主力不在境內,難不成哈布斯堡還會派兵協助防守?
腓力四世打定了主意要打道回府。
英王愛德華也猶豫起來,他是個非常熱心於聖戰的人,儘管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權與教廷存在分歧,但從青年時代開始他就是凡有十字軍東征必定參加的積極分子,而且英國與西地中海還隔著西歐大陸,海上也要繞行直布羅陀海峽,大漢對他的威脅並沒有法國那麼直接,所以他還拿不定主意下一步究竟如何行事。
腓力堅決要走,愛德華持疑不決,魯道夫見兩位盟友如此態度,登時變得滿臉陰雲。
這位身高兩米宛如巨人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決不是個傻大個兒,他穩坐皇帝寶座數十年,在帝統薄弱的情況下還有機會把帝位傳給兒子,足見其智謀超群,手腕強硬。
如果法軍撤走,英王愛德華必定動搖,而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上的卡斯蒂尼亞王國、阿拉貢王國同樣面臨威脅,也很有可能撤軍——這不,桑喬四世和海梅二世也開始躊躇難決了,至於其他的公爵、侯爵、伯爵等封建領主,更是議論紛紛,分明有退縮之意。
要是這些盟軍發生動搖,那麼哈布斯堡家族就倒黴了,雙子帝國的軍隊沿著多瑙河一路西進,過了貝爾格萊德就是中游平原,直到維也納都無險可守,也即是說,要是神聖同盟從貝爾格萊德撤退,哈布斯堡就得獨自在維也納抵擋滾滾而來的漢軍了!
畢竟魯道夫老謀深算,略一思忖這位巨人就揮舞著蒲扇般的巨掌,正言厲色的對各位國王和貴族領主道:
“諸位,異教徒佔據西西里,整個西歐的海上大門已經洞開,所以我理解各位想回師國內,守護領地和財產的心意——不過,大漢帝國憑藉海上力量的優勢,採取兩棲作戰的戰術,可以在從塞維利亞到威尼斯的漫長海岸線上,任選一點,任選時間進行登陸,憑藉你們單獨的力量,可有把握擊退大漢的進攻?”
眾位國王盡皆悚然,正如魯道夫所說,佔有制海權的大漢可以在長達萬里的海岸線上任選一點進行突破,而各國的軍隊卻不得不在自己國內佈防,這樣無疑會給大漢各個擊破的機會。
試問除了英、法等有數大國或許能與大漢登陸的軍隊周旋一番,其餘各小國各貴族領主的軍隊,又有哪個能抗大漢優勢軍力之一擊?
法王腓力四世兀自不服氣,目光炯炯的盯著魯道夫:
“那麼,皇帝您有什麼好辦法嗎?咱們待在貝爾格萊德,巴爾幹地區的漢軍並不主動進攻,他們分明是要等西西里的同夥登陸我們背後,形成夾擊之勢!可笑前一段時間我們在這裡加固城防、召集軍隊,卻沒想到他們完全是在拖延時間,已經是犯了極大的錯誤,要是一錯再錯,就難以挽回了!”
在貝爾格萊德固守,憑藉背後中歐平原的豐富人力物力和運輸條件,把漢軍堵在巴爾幹山區,這一看上去很美的計劃就是出自魯道夫,然而執行起來卻發現巴爾幹的漢軍自始至終都在拖延時間,倒是另一路漢軍越地中海取了西西里,待他們從貝爾格萊德的側後登陸,形成兩線夾擊之勢,魯道夫的計劃豈不成了笑話?
就算西西里方面的漢軍不直接夾擊貝爾格萊德的十字軍,而是攻擊法國、伊比利亞或者義大利,前方的各國十字軍聽到家鄉被襲擊的訊息,必定軍心渙散潰不成軍,更不可能遂行原計劃與巴爾幹方向漢軍長期相持。
腓力四世不服氣,便把計劃失敗的責任提出來,打擊魯道夫。
與鋒芒畢露的法王不同,魯道夫越老越精,坦言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就像下棋一樣,誰能料得到數十步之後的棋路?如果不出兵貝爾格萊德,巴爾幹的漢軍完全可以改變戰術,沿著多瑙河一路突破,說不定現在他們已打到維也納甚至羅馬了呢!”
魯道夫說的也是實情,陸海兩路漢軍虛虛實實變幻無方,要是十字軍不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