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數矣。臨終,為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王事而泣,執攸手以授帝。太后臨終,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及帝疾甚,朝野皆屬意於攸。攸妃,賈充之長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謂充曰:“卿二婿,親疏等耳。立人當立德。”充不答。攸素惡荀勖及左衛將軍馮紞傾諂,勖乃使紞說帝曰:“陛下前日疾苦不愈,齊王為公卿百姓所歸,太子雖欲高讓,其得免乎!宜遣還籓,以安社稷。”帝陰納之,乃徙和為光祿勳,奪充兵權,而位遇無替。
吳施但之亂,或譖京下督孫楷於吳主曰:“楷不時赴討,懷兩端。”吳主數詰讓之,徵為宮下鎮、驃騎將軍。楷自疑懼,夏,六月,將妻子來奔;拜車騎將軍,封丹楊侯。
秋,七月,吳人或言於吳主曰:“臨平湖自漢末薉塞,長老言:”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開下平。‘近無故忽更開通,此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之祥也。“吳主以問奉禁都尉歷陽陳訓,對曰:”臣止能望氣,不能達湖之開塞。“退而告其友曰:”青蓋入洛者,將有銜璧之事,非吉祥也。“
或獻小石刻“皇帝”字,雲得於湖邊。吳主大赦,改元天璽。
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吳主就在所斬之,徇首諸郡。會稽太守車浚公清有政績,值郡旱飢,表求振貸。吳主以為收私恩,遣使梟首。尚書熊睦微有所諫,吳主以刀鐶撞殺之,身無完肌。
八月,已亥,以何曾為太傅,陳騫為大司馬,賈充為太尉,齊王攸為司空。
吳歷陽山有七穿駢羅,穿中黃赤,俗謂之石印,雲:“石印封發,天下當太平。”歷陽長上言石印發,吳主遣使者以太牢祠之。使者作高梯登其上,以硃書石曰:“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還以聞。吳主大喜,封其山神為王,大赦,改明年元曰天紀。
冬,十月,以汝陰王駿為徵西大將軍,羊祜為徵南大將軍,皆開府辟召,儀同三司。
祜上疏請伐吳,曰:“先帝西平巴、蜀,南和吳、會,庶幾海內得以休息。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因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兵役無時得息也。蜀平之時,天下皆謂吳當並亡,自是以來,十有三年矣。夫謀之雖多,決之慾獨。凡以險阻得全者,謂其勢均力敵耳。若輕重不齊,強弱異勢,雖有險阻,不可保也。蜀之為國,非不險也,皆雲一夫荷戟,千人莫當。及進兵之日,曾無籓籬之限,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無戰心,誠力不足以相抗也。及劉禪請降,諸營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力盛於往時。不於此際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於征戍,經歷盛衰,不可長久也。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揚、青、兗並會秣陵,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吳緣江為國,東西數千裡,所敵者大,無有寧息。孫皓恣情任意,與下多忌,將疑於朝,士困於野,無有保世之計,一定之心;平常之日,猶懷去就,兵臨之際,必有應者,終不能齊力致死已可知也。其俗急速不能持久,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保,還趣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官軍縣進,人有致死之志,吳人內顧,各有離散之心,如此,軍不逾時,克可必矣。”帝深納之。而朝議方以秦、涼為憂,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議者多有不同,賈充、荀勖、馮紞尤以伐吳為不可。祜嘆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帝意合,贊成其計。
丁卯,立皇后楊氏,大赦。後,元皇后之從妹也,美而有婦德。帝初聘後,後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門二後,未有能全其宗者,乞藏此表於宗廟,異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禍。”帝許之。
十二月,以後父鎮軍將軍駿為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尚書褚略、郭弈皆表駿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帝不從。駿驕傲自得,胡奮謂駿曰:“卿恃女更益豪邪!歷觀前世,與天家婚,未有不滅門者,但早晚事耳。”駿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奮曰:“我女與卿女作婢耳,何能為損益乎!”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咸寧三年(丁酉,公元二七七年)
春,正月,丙子朔,日有食之。
立皇子裕為始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