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會稽王武攸望。
丙辰,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內附。
八月,癸丑,突騎施烏質勒遣其子遮弩入見。遣侍御史元城解琬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
制:“州縣長吏,非奏有敕旨,毋得擅立碑。”
內史王及善雖無學術,然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張易之兄弟每侍內宴,無復人臣禮;及善屢奏以為不可。太后不悅,謂及善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遊宴,但檢校閣中可也。”及善因稱病,謁假月餘;太后不問。及善嘆曰:“豈有中書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見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太后不許。庚子,以及善為文昌左相,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並同鳳閣鸞臺三品。鸞臺侍郎、同平章事楊再思罷為左臺大夫。丁未,相王兼檢校安北大都護。以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
納言、隴右諸軍大使婁師德薨。
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餘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寬恕,狄仁傑之入相也,師德實薦之;而仁杰不知,意頗輕師德,數擠之於外。太后覺之,嘗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能謹守邊陲,賢則臣不知。”又曰:“師德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仁杰既出,嘆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
戊申,以武三思為內史。
九月,乙亥,太后幸福昌;戊寅,還神都。
庚子,邢貞公王及善薨。
河溢,漂濟源百姓廬舍千餘家。
冬,十月,丁亥,論贊婆至都,太后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將軍,使將其眾守洪源谷。
太子、相王諸子復出閣。
太后自稱制以來,多以武氏諸王及駙馬都尉為成均祭酒,博士、助教亦多非儒士。又因郊丘,明堂,拜洛,封嵩,取弘文國子生為齋郎,因得選補。由是學生不復習業,二十年間,學校殆廢,而向時酷吏所誣陷者,其親友流離,未獲原宥。鳳閣舍人韋嗣立上疏,以為:“時俗侵輕儒學,先王之道,弛廢不講。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國學,不聽以它岐仕進。又,自揚、豫以來,制獄漸繁,酷吏乘間,專欲殺人以求進。賴陛下聖明,周、丘、王、來相繼誅殛,朝野慶泰,若再睹陽和。至如仁杰、元忠,往遭按鞫,亦皆自誣,非陛下明察,則已為菹醢矣;今陛下升而用之,皆為良輔。何乃前非而後是哉?誠由枉陷與甄明耳。臣恐向之負冤得罪者甚眾,亦皆如是。伏望陛下弘天地之仁,廣雷雨之施,自垂拱以來,罪無輕重,一皆昭洗,死者追復官爵,生者聽還鄉里。如此,則天下皆知昔之枉濫,非陛下之意,皆獄吏之辜,幽明歡欣,感通和氣。”太后不能從。
嗣立,承慶之異母弟也。母王氏,遇承慶甚酷,每杖承慶,嗣立必解衣請代;母不許,輒私自杖,母乃為之漸寬。承慶為鳳閣舍人,以疾去職。嗣立時為萊蕪令,太后召謂曰:“卿父嘗言:”臣有兩兒,堪事陛下。‘卿兄弟在官,誠如父言。朕今以卿代兄,更不用它人。“即日拜鳳閣舍人。
是歲,突厥默啜立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篤祿子默矩為右廂察,各主兵二萬餘人;其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察上,主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餘人,又號為拓西可汗。
則天順聖皇后中之下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
正月,戊寅,內史武三思罷為特進、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頊貶安固尉。
太后以頊有幹略,故委以腹心。頊與武懿宗爭趙州之功於太后前。頊魁岸辯口,懿宗短小傴僂,頊視懿宗,聲氣凌厲。太后由是不悅,曰:“頊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詎可倚邪!”他日,頊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飫聞之,無多言!太宗有馬名師子驄,肥逸無能調馭者。朕為宮女侍側,言於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太宗壯朕之志。今日卿豈足汙朕匕首邪!“頊惶懼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諸武怨其附太子,共發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貶。
辭日,得召見,涕泣言曰:“臣今遠離闕庭,永無再見之期,願陳一言。”太后命之坐,問之,頊曰:“合水土為泥,有爭乎?”太后曰:“無之。”又曰:“分半為佛,半為天尊,有爭乎?”曰:“有爭矣。”頊頓首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