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信滿滿,以為憑藉強大的兵力和海空優勢,消滅八路軍教導師簡直就是手到擒來,結果一仗下來,精銳的第十四師團和第三十五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三旅團全部煙消雲散,這個教訓太深刻了,完全顛覆了杉杉元對中國軍隊的印象。
杉杉元恨不得能夠立即消滅八路軍教導師主力,然後好集中兵力蕩平山西八路軍主力,進而攻佔中條山,縱馬殺入豫西,與河南東部的日軍一起會攻洛陽,一舉安定整個華北和中原地區,成就他一番曠世勳業。只不過日軍內部派系重重,陸軍有陸軍的戰略,海軍有海軍的戰略,就是陸軍內部也有擴大派與不擴大派之爭,不要說杉杉元了,就是裕仁天皇也不一定能完全統一日軍的戰略思想。這不,華北治安戰沒有取得明顯戰果,華中派遣軍就開啟了南昌會戰和隨棗會戰,華中派遣軍的槍聲剛剛暫停,關東軍就又和蘇聯軍隊發生衝突了,幾個大的戰略集團各有各的目標任務,杉杉元也只能空談奈何。
華北方面軍總兵力按說已經非常龐大了,但比起關東軍、華中派遣軍和華南的二十一軍來,為什麼損兵折將的事情總是落在他們頭上呢?
杉杉元和山下奉文、武藤章以及第一軍、第十二軍和直屬各師團的指揮官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手不同。華北方面軍的將領們心裡都在感嘆自己倒黴,怎麼遇上了八路軍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對手。要是八路軍在華中,相信在大日本國民和國際友邦面前丟臉的就是華中派遣軍了。
另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八路軍,特別是八路軍教導師,對付皇軍的朋友的手段過於殘忍和激烈,弄得皇軍除了華北治安軍和滿洲國防軍支援華北的部隊,基本上沒有僕從部隊,開戰之初那種中國軍隊望風而逃、地方政權、警察相繼歸順的情況現在已經很難出現了,這樣一來皇軍就得孤軍作戰,四周都是仇視的目光和黑洞洞的槍口,怎麼能打贏麼
三個原因,日軍將領們認為主要是情報不準,總是八路軍躲在暗處偷襲皇軍,而最擅長偷襲作戰的皇軍卻鮮有偷襲八路軍主力成功的戰例。
就這三條原因就夠了,其它的說再多都沒用。
杉杉元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讓他在八路軍面前低頭比殺了他還難受。這段時間,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整訓補充部隊上面,就是期望著能儘快打一個翻身仗,挽回面子。
讓杉杉元感覺稍好一點的是,自從攻佔冀魯邊以來,八路軍似乎安靜了,沒有再發動大的戰役,好像是武藤章說對了,只要日軍嚴守交通線,不主動攻擊八路軍教導師防區,劉一民似乎也沒有主動攻擊皇軍的意願。這就行,杉杉元覺得正好趁著這個機會把部隊整訓好,提高戰鬥力,然後調集兵力打劉一民個冷不防,最好能直接圍殲他的主力部隊。
參謀長山下奉文是個進攻型將領,對華北方面軍坐擁如此龐大兵力卻被八路軍打得束手束腳早就不滿了。只是他和杉杉元一樣,也怕再打敗仗會影響自己的武運,也是在暗暗攥勁,想瞅準機會狠狠地咬八路軍一口。
杉杉元和山下奉文現在都在盯著關東軍的動作,如果關東軍作戰結束,就可以將第五師團調回華北,還可以把關東軍的精銳師團抽調幾個,到時候就可以執行大本營分割槽掃蕩的計劃了。
經過侵華快兩年的戰爭,武藤章現在的思想變化很大,他現在已經認識到以日本的國力想全部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除非蔣介石政府熬不過去,主動投降。否則的話,這侵華戰爭就是個泥潭,非把大日本帝國拖垮不可。因此,他現在天天空閒的時候就琢磨石原莞爾的主張,覺得保有現在的戰爭成果對於日本來說就很不錯。必要的話,日軍甚至可以從華南、華中撤軍,集中全力鞏固對華北的佔領,這樣就可以在華北成立一個類似於滿洲國的政權,將來甚至還有可能把滿洲、華北徹底併入日本版圖。
武藤章也是日軍中有名的戰略家,這個想法和他原先狂熱的消滅蔣介石政府、全面佔領中國的想法是大大不同的,也是對戰爭實際情況考察後得出的結論。
武藤章知道,現在的日本,主政的人還沉浸在全面侵華的狂想中,他的主張很可能不被採納,但是他還是決心陳述自己的想法。
武藤章找了杉杉元。他知道,杉杉元就是日軍中最有權威的人之一,雖然現在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但早晚還是要回大本營去主持大計的。
武藤章去找杉杉元的時候,杉杉元和山下奉文正在看大本營關於與汪精衛談判情況的通報。
一看見武藤章,杉杉元就拋過來一份檔案,讓他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