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ttp://www。7mihua。com
為加強海軍的作戰規劃,1899年在海軍司令部基礎上演變出來海軍參謀部(顯然是借鑑了德國陸軍參謀部的組織方式)。參謀部在平時只具有諮詢建議的職責,戰時負責發出一切命令以及艦隊調動,其首腦是海軍總參謀長。帝國海軍辦公室名義上是在海軍參謀部之上的組織機構,其實主要負責行政、與國會交往以及處理公共事務等,並非是海軍的領導和指揮中樞。1907年,公海艦隊組建後,艦隊司令成為帝國海軍的真正領導者和作戰指揮者。
總體看來,德國的海軍高層組織結構較為混亂,權力職責含糊不清,不過有一個始終不變的核心,那就是皇帝能駕馭和指揮一切,這樣的權力結構設定實際上也是為了保證皇權指揮軍權。所以,提爾皮茨始終也沒有進入德國海軍的指揮層,對海軍的作戰計劃和人事任免沒有任何發言權,因而,德國艦隊的發展規劃與實際作戰計劃是相互脫離的——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海軍也沒有一個作戰計劃。
實際上,德皇威廉二世雖然是個大海軍主義者,但是也不是瘋狂、無理智的狂徒,他很清楚,德國海軍並不是英國的對手,所以並沒有與英國進行海上決戰的決心,因此,德國海軍根本不像德國陸軍那樣,早就制訂好了“施裡芬計劃”——這很令人尷尬,作為世界第二大海軍,竟然連一個清晰的作戰計劃,甚至連作戰策略都沒有。德國艦隊就像是一個只知道不斷成長的人,但是卻沒有任何思想,甚至連肢體之間的協調配合都不夠好——德國海軍各部之間相互隔絕,水面艦隊從來也未曾認真考慮過與潛艇部隊協同作戰,所以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看到德國水面艦隊與潛艇部隊都是各自為戰。
早在1915年5月,提爾皮茨已經預感到與英國艦隊的大戰可能會爆發,但是整個海軍高層中只有他和公海艦隊司令英格諾爾上將主張制訂一個可行的作戰計劃,整個海軍對與強大的英國艦隊決戰毫無思想準備,海軍的核心仍然是消極避戰,躲在港內等待英國艦隊的“近岸封鎖”。事實上,提爾皮茨後來曾主張進攻戰略和無限制潛艇戰(儘管他的海軍規劃中潛艇只是充當配角),但是他不在海軍指揮層,得到的只是海軍的否定。
第30節:
就這樣,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都處於沒有核心戰略學說指導的狀態。事實上,德國海軍在開戰後所奉行的還是提爾皮茨建造艦隊時所闡述的作戰理論,而提爾皮茨的作戰理論許多戰略戰術方面存在缺陷,甚至謬誤。
提爾皮茨作為德國海軍的締造者,為德國海軍提出了理論和建造計劃,功勳至偉。儘管德國受資源、資本的限制,在戰艦數量上無法與英國匹敵,但是德國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工業實力,在軍艦的建造技術、質量和效能上取得了相當優勢,並且在海軍官兵的訓練上也取得對英優勢。但是,他的海軍理論存在太多的錯誤,大致歸納如下:
一、儘管提爾皮茨在其理論中強調要“悄然”擴軍,在羽翼未豐之前不應激起英國的警覺,但是提爾皮茨本人及威廉二世都大力宣揚海軍,以期獲得民眾的支援,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反英言論時有所見,這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英國民眾的反應。s米s花s書s庫s ;www。7mihua。com
二、海軍的造艦和擴張是一個長期過程,德國很難保證在這一過程中能成功躲避“危險地帶”;而且,英國維持龐大的海軍力量,是因為其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全球航運和全球利益,其海軍本質是防禦性的,用以保護其全球利益。而德國海外殖民地數量不多,航運遠不及英國,自身又是傳統的大陸國家,本不需要如此規模的海軍,所以其突然擴張海軍,不可能不引起英國的警覺。
三、英國為保持其海上霸權,堅持“兩強標準”,實際上海軍中有不少將領認為應該堅持比第二位和第三位之和還要高出10%的標準,用以防備居於第四位的國家。實則,這正好針對了德國,當德國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海軍國家時,就已經被英國海軍部的政策所注意;當其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海軍的時候,英國海軍部的政策就已經自動對準它,成為英國“狙擊”的目標。
四、威廉二世過於張揚,這與提爾皮茨“悄然渡過危險地帶”的政策相悖。1902年5月,當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裡希親王訪英時,威廉二世就讓其率領8艘德國優秀的戰列艦同行。結果,當年英國海軍部開始考慮應對措施,決定海軍的標準應超越“兩強標準”,提出戰列艦的數量應該比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