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北京總店。
難以想象,就在這間不太大的店鋪裡,幾乎北京市場上的浪莎產品都從這裡流通出去,年銷售額達六、七千萬。毛清波,一位浙江溫嶺的普通商人,在北京闖蕩了整整20個年頭,從擺地攤做到了浪莎北京總代理。
毛清波13歲小學畢業就輟學在家,跟父親學習木杆稱手藝。這是毛清波家族的一門傳男不傳女的祖傳手藝。
當時,在臺州流傳著一句話“第一算命,第二釘稱”。意思是說,算命是當時最容易掙錢的行業,排第二位的就是釘木杆稱。兩者都是當時的朝陽產業。
毛清波家做木杆稱的技術在當地小有名氣。改革開放初期,當地有許多豆腐商把豆腐運往外地賣,那時的計量工具只有木杆稱。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毛清波說:家裡生意不錯,每天都能掙上幾塊錢已經很不錯了。
第六章 不以利小而不為 不以風險小而為之(3)
十幾歲的毛清波不滿足於做木杆稱的生意,決意到外面闖蕩。
1986年,上海紡織業興盛。當時,只能用布票才能買到布,但布廠的邊角料、小零布可以直接買賣。此時已有人也在做著販賣小零布的生意了。16歲的毛清波看到了這個商機。在他的懇求下,做小零布生意的親戚只好帶他去上海開開眼界。
公路不通,繞山路又遠,去上海只能坐船。每週去上海只有兩班船,人很多,船票特別難買。在椒江碼頭整整排了一夜的隊,才買到船票,毛清波和親戚經過12個小時的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