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折騰什麼武舉考試呢?況且,當時的武舉考試尤其不好考,甚至比文科舉還難,這不是自找罪受嗎?
我們一般人也會這麼覺得,戚繼光明明已經是武將了,就算是武舉考上了,也不過還是被任命為武將而已,繞這麼一大圈兒,又何必呢?況且要是考不上,那不是更丟人嗎?不就說明他現在的武將身份是名不副實的嗎?
其實,這就像我們有些優異的學生在高考時保送一樣,世襲武職的戚繼光就像是個保送生。但保送生好歹還是憑自己平時的表現和成績爭取來的保送資格,可戚繼光的世襲完全是由他祖先決定的,是因為他的祖先戚祥在大明王朝建國之初立下的功勞,所以他們戚家才有了這個世襲的榮譽。對於戚繼光來說,這個榮耀他雖然繼承了,但這個榮耀的獲得根本就沒他什麼事兒。
抗倭英雄戚繼光 換句話說,這個他命裡註定的世襲榮耀,根本就不能證明他自己。
屬於他戚繼光的榮耀,他要憑自己的真本事,親手去獲得。
所以我見過有些很有志氣的孩子,甚至在高考的時候會放棄保送的名額,然後憑自己的本事再去考一回。說老實話,我以為這很不簡單,甚至多少有點像當年的戚繼光一樣不簡單。
當然,明代在軍隊裡更重視透過武舉考出來的將領,這也是事實。所以,戚繼光的這個決定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性的。
戚繼美勸哥哥要三思而行,戚繼光卻打定了主意,他要用自己的雙手來打拼屬於自己的天下。
其實,從戚繼美和戚繼光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不必要的冒險決定,但對於我們現在瞭解戚繼光的人來說,這個決定其實根本沒有任何風險。依戚繼光的文韜武略,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