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百姓的苦難,是因為他立志要改變國家頹落、衰敗的局面。這是他少年時就立下的理想,而且幸運的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種理想竟然沒有被磨滅,反而越來越堅持。所以他才會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的改革,而且憑一人之力,艱難地走到了底。
要知道,在現實面前,有理想的人很多,但能堅持理想的人微乎其微。張居正是一個,戚繼光也是一個。尤其是當這兩個都能對理想執著堅守的人相遇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倆之間如果不碰撞出理想的火花,我以為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張居正才會不顧一切地支援戚繼光,而戚繼光才會忠心耿耿地擁護張居正。
所以,戚、張之間的政治同盟是兩個政治家的同盟,而不是兩個官場政客的同盟。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理想”——這個平常的詞,在這兩位時代偉人身上,那種不平常的意義了。
十八歲的戚繼光懷揣著鮮活的理想開始了從軍生涯。因為他是世襲的職位,所以並不用從基層幹起,而是一上來就被任命為主管登州衛軍屯事務的高官。
因為正年輕,因為有理想,所以跟張居正一樣,戚繼光一上任就要大刀闊斧地改革。
由於多年的兵備荒弛,明朝的軍隊到了嘉靖朝已經*到不堪一擊的地步了。要不然本來只是想搶點東西的俺答也不會輕輕鬆鬆地就打到了北京城下,要不然一幫浪人和海盜組成的倭寇也不會在東南沿海橫行上百年。
戚繼光雖然年輕,但他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作為一個年輕的將領,他認為軍隊改革已經是當務之最急了。所以他一上任就從自己轄內做起,在登州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可現實總是很殘酷,兵油子們的輕鬆日子過慣了,誰會聽命一個剛出道的毛頭小夥子呢?所以戚繼光所謂的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
可戚繼光倒也不苦悶,倒也不沮喪,他知道自己還年輕,他的前方一定還有數不盡的機會。所以,此刻雖然他還改變不了別人,但他可以接著改變自己。所以他興高采烈地把軍事訓練計劃在自己身上一項項落實。
就是在這幾年裡,他練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尤其是射箭,還有槍法與拳法,當時在軍中,冠絕一時。後來,這些技藝都在掃蕩倭寇時大放異彩。所以說功夫只在平時,藝多不壓身啊。
也是在這一段時間,戚繼光娶了個後來名聞天下的女子,對此我們後文再說。
成家立業,整軍修身,作為兄長,他還擔起了教育弟弟的責任。後來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隨他一同南下抗倭,也是一時之名將,最後也坐到了貴州總兵官的位置,也是獨鎮一方的名將。
戚繼美最喜歡跟哥哥一起練箭法,因為哥哥戚繼光的箭法,在登州衛,當時號稱“百步穿楊”。有一天,兄弟倆在郊外練箭,戚繼美見哥哥突然凌空一箭,直射雲端。戚繼美趕忙抬頭去看,只見箭如流星,穿雲而去,而天上卻不見一隻飛鳥,原來哥哥居然放的是一支空箭。因為戚繼光這一箭射得用力很猛,雖然箭是朝天空射的,但卻飛得不知蹤影。
戚繼美很不解地看著哥哥,這時候戚繼光長嘆一聲說:“好男兒怎能羈守故土,當志在天下!”就是說好男兒怎麼能老守在故鄉呢?好男兒應該像這支凌空而出的箭,志存天下,然後義無反顧地飛向前方。
然後,戚繼光回頭看著弟弟,告訴了他一個驚人的決定。
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戚繼光直接捲入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也因此才走上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那麼,這到底會是個怎樣的決定呢?
武舉
戚繼光凌空飛箭,卻一聲長嘆。然後,他告訴了弟弟一個重要的決定,這個決定讓弟弟大為不解,那就是戚繼光打算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大家不要以為又一個“范進中舉”式的戚繼光要誕生了。古代的科舉考試分為兩種:一種是文人參加的,一般叫文科舉;另一種是政府為了選拔武將而設定的,名叫武舉。戚繼光要去參加的自然是武舉。
但明代的武舉也不好考,不單單是有本事、功夫高就可以的。明代的武舉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樣,它雖然是武舉,雖然選的是武將,但它首先要考的居然是文化課。宋朝、清朝的武舉考試也考文化課,但一般是先考馬步騎射、拳腳功夫,然後才考點文化課。但明代不一樣,要先考文化課,而且,要是文化課不過關,拳腳功夫即便再好也不行。
讓戚繼光的弟弟戚繼美納悶兒的是,哥哥明明已經世襲了登州衛高階軍官的職位,為何還要費這個勁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