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作品:正說漢朝二十四帝

作者:杜尚俠、張慶利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生動地描述了漢朝二十四位帝王的事蹟、性格和命運,結合史料、解析歷史疑點和熱點,讓普通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接近歷史的真相,感受漢王朝四百多年的歷史風雲。

兩漢四百多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激動人心、最令人迷惑和惋惜的時期之一,透過對兩漢二十四位皇帝的近距離的正面的客觀敘述,我們可以共同解讀大漢帝國的興衰演變。

本書全面生動地描述了漢朝二十四位帝王的事蹟、性格和命運,結合史料,解析歷史疑點和熱點,讓普通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接近歷史的真相,感受漢王朝四百多年的歷史風雲。

正文

前言

兩漢400多年,先後有24位皇帝登上歷史舞臺,他們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也有說不出的悲歡離合和無盡的人生苦楚,本書就是以這24位皇帝為中心,來解讀大漢帝國的興衰演變和坎坷歷程。

寫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於,歷史的風風雨雨,常常讓我們唏噓不已,涕泗長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廢食!楚漢戰爭的硝煙與戰火,劉邦用人的明智與愚蠢,文景之世的無為而盛治,漢武大帝的盛極而始衰,光武劉秀的續漢而中興,外戚宦官的肆虐與禍患,清流黨人的不屈與抗爭,等等,等等,都時時撥動著我們的神經,觸發著我們的感情。

寫史又是神聖的。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名散文《報任安書》中說,他寫《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透過歷史的記述,探究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求索歷代王朝的興衰成敗之理,表達對社會、歷史、政治的獨到見解。因此,無論是歷歷在目的人物描寫,還是“原始察終”的史事敘述,無論是遊觀足歷的實地考察,還是論載其則的史文撰述,寫史的人都肩負著神聖的歷史使命。所以,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史鑑使人明智。”

寫史是為了給人讀的。於是,讀史也便多了一份凝重,同時也便多了一份神聖。

讓我們感慨的是,漢代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太重要了。雖然是“漢承秦制”,但秦祚太短,它所創立的統治模式都是由漢代確立、實施、完善,以致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的。漢代在亡秦之後,第一次在更廣闊的範圍上實現了大一統。這時期,生產極大發展,經濟空前繁榮,民族的精神、活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復,也得到了充分的弘揚。這確實是一個產生了“非常之人”,出現了“非常之事”,建立了“非常之功”的時代!

讓我們進一步感慨的是,漢代文化在具有博大氣勢的同時,其稚拙蕪雜也是頗為突出的。在發明了造紙術、渾天地動儀的漢代,讖緯神學也是十分發達的,它在宇宙觀、歷史觀、道德觀、文化觀、宗教觀等許多方面,直接參與了漢代思想文化的建構,因而漢代文化具有許多迷信的色彩。在雄才大略、豪傑輩出的漢代,孤兒寡母的時代特色也是十分明顯的。高祖皇后呂雉一直活到她兒子惠帝死後8年,文帝皇后竇氏在她的孫子漢武帝劉徹即位6年後才死去;漢昭帝8歲即位,東漢從和帝開始每個皇帝都是少年甚或幼年登基:桓帝15歲即位,安帝13歲即位,靈帝12歲即位,順帝11歲即位,和帝10歲即位,獻帝9歲即位,質帝8歲即位,衝帝2歲即位,殤帝甚至1歲即位,2歲就去世。少兒(甚至幼兒)稱帝,自然母后當政,母后依靠外戚,兒(或孫)帝依賴宦官,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便不可避免,最終導致了漢代的滅亡。

需要說明的是,在漢代可視為“帝”的有30多個,為什麼我們只寫“二十四帝”?呂后在惠帝后雖擅政8年,《史記》也將她列入“本紀”,但她並未直接稱“帝”;惠帝后有一個連姓名都沒有留傳下來的“少帝”,昭帝后有一個繼位僅27天的劉賀,安帝后有一個在位7個月的“少帝”劉懿,靈帝后也有一個在位7個月的“少帝”劉辯,這4個人在位均未跨年度,未及改元;反莽戰爭中,劉玄雖稱帝,也建有年號,但並未建立統一的國家;王莽雖與漢關係緊密,但另立一朝。所以,這七個人均不計算在內,書中僅列“二十四帝”。

我們努力“緊緊圍繞24位皇帝這根主線,串起西漢和東漢時期的歷史”,力求展現漢代皇帝的立體人生和大漢王朝的時代風貌。願這種展現能夠在廣大讀者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個漢代的形象。

高祖劉邦

◎高祖劉邦簡介

高祖劉邦 前20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