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小說:金剛經說什麼 作者:丁格

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盤而滅度之。這是佈施,佈施度,由佈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佈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裡,差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裡。

解悟 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裡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唸經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他為什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這都是讚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裡。“我從昔來所得慧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裡,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為什麼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瞭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