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重要。《霍元甲》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人到中年,對萬事萬物有了更深層次的想法,更想表達一個看法。他想以《霍元甲》作為對拍武術電影的總結。
16歲時已經拿了5年全國武術冠軍的李連杰,覺得自己足以證明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能力,覺得再花五年十年做都沒有意義,所以他去拍電影。他認為一個人做一件事到一定階段就會轉方向,就像當初棄武從影一樣,如今拍攝完這部作為自己對武術電影總結《霍元甲》之後,李連杰對其結果怎樣看得非常平淡,覺得只要用了心,電影票房並不重要,結果如何並不重要。今後他對於拍電影的精力只會花50%,而想花更多的精力做一些比電影更重要的事情。
說起《霍元甲》和《英雄》、《功夫》的不同,李連杰認為,周星馳的功夫是透過動作的形式表現喜劇的效果,比較誇張,有周星馳個人的風格,非常成功。《英雄》就是一個很大的、很浪漫的故事。而霍元甲就是講很簡單的一個人,從小希望成功,拿天下第一,因為盲目地追求結果遭遇挫折,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年輕時獲得成功,迅速膨脹,不受社會的約束,人生就會遭遇打擊,然後走到低谷,迷失方向,逐漸發現人活著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兒,還有朋友、家庭,然後再成長,對社會的責任。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少林寺》,到九十年代的《黃飛鴻》、《方世玉》、《東方不敗》,再到近年的《狼犬丹尼》,李連杰的名字已經註定和功夫、武術、動作聯絡在了一起。
非常巧的是,霍元甲死時是42歲,而李連杰拍《霍元甲》時也是42歲,冥冥之中和霍元甲似乎有一種緣分。
《霍元甲》被李連杰稱作是自己武術片的終結,也是他對自己42年武術生涯的一個了斷。在這樣的“高手”面前,人們不禁好奇於他絕唱的內容,也不禁為這樣突然的了結而疑惑和惋惜。李連杰在對“武”字的解構中,回應了大家所有的疑惑和不解。他說武術的最高境界,即“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手中無劍心中無劍那就是他常常提到的大愛、博愛。
李連杰不但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幼年喪父的李連杰從小就非常懂事,4歲時就意識到了家庭的貧寒和母親的辛勞,從此便立志要做一個讓媽媽放心的好孩子。無論是上學還是習武,李連杰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優。11歲時,他就開始用自己學武掙到的5元錢貼補家用了;當他拿到教授級的88元工資待遇時,他都從來沒有開啟過裝工資的信封,所有收入都原封不動直接交給了母親。
直到今天,李連杰仍舊是家裡不可缺少的頂樑柱,家庭的重擔成了李連杰義不容辭的責任。2000年母親去世的前夕,李連杰站在母親的床邊說:“你放心走吧,你擔心姐姐哥哥們的生活問題,我能夠保證。我不可能保證他們每個人都變成百萬富翁,但是他們每一個人的吃、住,他們下一代的學費,各方面的東西,我一定管定,你就放心吧。”這是一個鏗鏘有力的誓言,它從幼小的心靈萌發,並堅定地成為現實。
李連杰的前妻黃秋燕在2004年11月21日又結婚了,李連杰以孩子的名義拿出5萬美元讓前妻選了一輛汽車作禮物。這都是大愛的表現。
武術,正是這項已經與他水乳交融的運動,讓他擺脫了單親家庭的軟弱,認識了什麼是堅強和勇氣,什麼是真正的愛。
李連杰覺得其實霍元甲跟他自己非常相似。“一個很簡單的人,一個從小成名成功,拿競賽第一,卻因為自己的盲目遇到很多挫折”,換句話說,霍元甲就是李連杰自己。《霍元甲》描述了霍元甲很個人的成長故事,霍元甲的武學思想痛苦地經歷從“以暴制暴”到“暴力無能”的蛻變,這正是李連杰對自己武術思想的投射。《少林寺》、《精武英雄》等功夫片塑造起來的李連杰也許只是一個個經典形象,但《霍元甲》體現出來的是李連杰最成熟的武學思想:武術不是用來報復別人的手段,而是躲避危險的方式。 李連杰說,《霍元甲》是一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年齡、不同信仰的人,看後感覺都會不同的電影。”
曾經轟動一時的由黃元申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李連杰對這部電視劇非常著迷,但是他很自信地認為雖然霍元甲被許多人塑造過,自己塑造的霍元甲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且認為電影《霍元甲》是最真實的“霍元甲”。
經歷了事業的輝煌、創業的艱辛,年近不惑的李連杰選擇以《霍元甲》結束自己的武術電影。他說霍元甲就是自己,後者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