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 想看書來

列寧走上舞臺(2)

二月革命後,孟什維克恢復了世界大戰期間停刊的《統一報》,在彼得格勒每日發行。普列漢諾夫回國後擔任該報主編,在普列漢諾夫周圍就形成了“統一派”孟什維克。他從氣候溫暖溼潤的義大利回到嚴寒的北國,因氣候不適,時常鬧病。他抱病堅持工作,除了辦報之外,還領導了鐵路職工經濟狀況改進委員會的工作,這個機構被稱為“普列漢諾夫委員會”。經過他兩個月的努力,從政府和企業主那裡為工人爭到了經濟上的利益。職工的工資有所提高,被稱為“普列漢諾夫津貼”。阿列克謝耶夫將軍、海軍上將高爾察克、黑幫集團[直譯為“黑色百人團”,是具有民族主義和宗教色彩以及忠君保皇思想的政黨聯盟。]的首腦普里什凱維奇、國家杜馬主席羅將柯等各色人等接連不斷地登門拜訪他,蘇維埃中的孟什維克與社會革命黨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中的官員、被推翻的反動官僚與將軍,都在想方設法拉攏這位德高望重的理論家、革命家,各種全國性會議,諸如全俄教師代表大會、全俄鐵路員工代表會議、電工委員會、社會主義大學生聯合會等,也爭先恐後地邀請普列漢諾夫參加,希望他指明出路。

6月4日清晨,彼得格勒芬蘭火車站凱旋式地迎接無政府主義先驅——克魯泡特金的歸來。這位有著純正皇族血統的74歲的傳奇老人激動地對六萬名歡迎者發表了演講:“過去,俄國人民就沒有為搞中央集權的人所作的努力所吸引。透過學習歐洲的經驗,人民知道了一個共和國的首要條件是廣泛的獨立:地方的和公社的獨立,在內部生活方式如教育、農業的樣式,特別是勞動同生產和消費的關係等一切問題上的獨立。如果說法國在1871年宣佈成立共和國後這麼久還未能建立起共和國結構,那是由於第一共和國雅各賓黨人的中央集權精神的力量;在瑞士和美國形成共和國結構主要基礎的那種城鄉的區域獨立,在法國並未能實現。中央的集中權力是一個帝國的顯著特點;區域的和公社的自治則是一個共和國的自治的首要基礎。”

他說,為了維護剛剛發生的這場真正的革命,必須保衛俄國。革命所宣稱的*以及“從許多世紀的沙皇統治和禁衛軍枷鎖下獲得的解放”能否保住,要視抗德鬥爭的結果而定。這場戰爭是“一場解放戰爭”,“如果獲勝,將為人類的發展開闢新的道路”。

克魯泡特金的講話多次被掌聲所打斷。他講完話後,擠滿了站臺的人群一齊擁向他,歡呼致意。

協約國為俄國送回了大批主戰護國人士,德國也試圖透過送回反對派來影響俄國的政治走向。

1917年2月,德美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德國陸軍參謀長魯登道夫認定這將導致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一旦美國軍隊登陸歐洲,德國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因此,德皇威廉二世急切地希望同協約國陣營“最薄弱的一環”俄國議和,以便將東線部隊全部抽調去西線對付其他協約國。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拒絕退出戰爭。面對這樣一個“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國臨時政府,魯登道夫提議把堅決反對戰爭的列寧等流亡人員送回俄國,魯登道夫認為:從軍事角度來看,把列寧放回俄國是一個明智之舉。不管俄國如何不是德國的對手,只要它不退出戰爭,德國就不能擺脫失敗的陰影。在這一前提下,德國幫助宣揚赤色革命的俄國激進分子,其實就是幫助德國自己。

列寧走上舞臺(3)

在1916年底,列寧就確定了回國行程。一條路線是經法國繞道返回俄國,但法俄是盟友,如果法國當局發現反戰的列寧進入其境內的話,肯定不會輕易放行。另一條路線就是向中歐進發,經德國前往北歐,然後從芬蘭回國。

據監視列寧的瑞士特工記載:“1916年12月28日,列寧提著一個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蘇黎世的住所,我們跟隨他乘火車於上午10時來到首都伯爾尼。下車後他直接住進離火車站不遠的一個旅館,半個小時後,他走出旅館坐上一輛開往邊境小城福索祖爾斯方向的有軌電車。下車後,他邊走邊環顧四周,隨後走進德國駐當地的領事館大樓,此時是中午12時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時,列寧才走出領事館。大約四個小時後,他坐上了返回蘇黎世的火車。”

實際上,列寧此次福索祖爾斯之行,是與德國特使馮·羅姆貝格伯爵會談,協商了兩套護送俄國革命黨人回國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從瑞士乘坐專列前往德國,再經過德軍佔領下的波蘭或中立國瑞典進入俄國。鑑於俄國向瑞士提出過引渡列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