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3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不拿出真心來,教我們姐妹倆怎麼辦?”

說著,淚如泉湧,聲音也哽噎了。群臣不知是慚愧,還是惶恐,唯有伏地頓首,等她說得告一段落,恭王才說了聲:“皇太后的訓諭,臣等無地自容。如今聖躬正值喜事,一切章奏,凡必得請旨的事件,擬請兩宮皇太后權代皇上訓示,以便遵循。”

這幾句話其效如神,立刻便將慈禧太后的眼淚止住了,“你們的意思我知道了。”她說:“寫個摺子來,等我跟慈安太后商量。”

“是!”恭王答道:“臣等馬上具折請旨。”

於是跪安退出,一個個面色凝重地到了軍機處,惇王取下紫貂帽簷的大帽子,頭上直冒熱氣,一面拿手巾擦汗,一面埋怨大家:“你們怎麼也不幫著說一聲兒?”

“今天不是說這些話的時候。有你這幾句,也儘夠了!”恭王回頭問文祥,“你看這個摺子怎麼上?”

“軍機、御前,”文祥的聲音低微,看了看翁同龢說:“弘德殿諸公,是不是也要列名?大家斟酌。”

太后垂簾始終被認作國家的大忌,所以雖是短局,亦必惹起清議不滿,因此,這個摺子一上,定有人在背後批評,是阿附慈禧太后,有失大臣之體。既然如此,則分謗的人越多越好,所以寶洌Ы幼盼南櫚幕埃�笊�檔潰骸罷飧玫奔椅癜歟�壞�Ω蹈昧忻���業冒丫乓�怖�誒鑀貳!�

“九爺”就是孚郡王,他不在軍機,不在御前,照“家務來辦”,就得重新排名,惇王領頭,以次是恭王、醇王、孚王,然後是作為皇室“外甥”的伯彥訥謨詁、額駙景壽、貝勒奕劻、四軍機、四弘德殿行走,按照官位以左都御史,翁同龢的把兄弟廣壽為首,以次為徐桐、翁同龢,而以最近正走紅運,居然主持挑選南書房翰林,而為翁同龢尊稱為“王公”的王慶祺殿尾。

摺子是沈桂芬起的草,“合詞籲懇靜心調攝”,俟過百日之期,到明年二月十一日以後,再照常辦事。幾句話的事,等於寫個邀客的便條,一揮而就,送交恭王看過,找了總管太監孟忠吉,命他呈了上去請旨。

兩番叫起,到了此時,已經午後,紛紛散去,但就在恭王上了轎時,孟忠吉飛奔而來,一路跑,一路喊:“停轎,停轎,還有起!”

於是恭王停了下來,再召軍機和御前。惇王這天騎了馬來的,早就走了,特派侍衛傳旨,等把他從半路上追了回來,交泰殿的大鐘正打兩點。

會齊到了養心殿,慈禧太后在西暖閣召見。她是經過一番冷靜考慮,覺得此事不可冒失,因為皇帝的意向,難以把握,而慈安太后事先不知道此事。等單獨召見後,才跟她談起,慈安太后不但不甚熱心,並且隱約暗示,此舉怕傷了皇帝的心,以打消為妙。

這一來就很顯然了,倘或皇帝接到群臣合奏,稍有遲疑,慈安太后一定會幫著他說話。照慈禧太后看,“東邊”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釜底抽薪的辦法,是必得先在皇帝那裡設法說通了。否則事情不成,有損自己的威嚴。

當然,對恭王他們,她另有一套說法,“此事體大,總宜先把利害關係說明白了才好。”她把原奏交了下來,“你們要先口頭奏明皇帝,不可以就這樣子奏請。”

“是!”恭王慢吞吞地回答,是在心裡打主意,他知道慈禧太后是怕碰釘子,如果措詞未妥,真的碰了釘子下來,慈禧太后一定會遷怒,而且再要挽回,相當困難,那不是自己給自己出了難題?因此,他這樣答道:“聖躬未安,不宜過勞,容臣等明天一早請安的時候,面奏請旨。”

這個想法正符慈禧太后的心意,“對了!”她很露骨地暗示:“該怎麼跟皇帝說,你們好好兒想一想吧!”

等退了下來,恭王一言不發就上轎走了。到了傍晚時分,李德立請過了脈,開了方子,帶著藥方草稿去見恭王,面陳皇帝的病狀,說是剛才所見,不如以前之“順”。

不順即逆,恭王大吃一驚,“怎麼呢?”他一伸手說,“拿脈案來我看。”

脈案上說天花“浸漿皮皺,”即是不夠飽滿,而且“略感風涼,鼻塞咳嗽,心虛不寐”,有了外感更麻煩了。

再看方子,用的是當歸、生耆、茯苓等等益中補氣的藥,恭王越覺憂慮,“皇上的身子怎麼樣?”他說:“你照實講,無庸忌諱!”

“腎虧!”李德立說,“本源不足,總吃虧了。現在不敢太用涼藥。”他接著又說,“今天大解三次,有點拉稀的模樣,這也不是好症候。此外……。”

聲音漸漸低了下去,終於消失,而臉色憂疑不定,雙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