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以後各海關報解四成洋稅,隨到隨封,連前所存,一概不準擅動。如庫存正項,一時不敷週轉,惟八旗兵餉及神機營經費,暨隨時緊要軍需,準由該部奏明,暫借四成洋稅開放;仍俟正項充裕,照數撥還,其餘一切放款,概不準奏藉此項,致啟挪移之漸。另片奏:內府外庫,定製攸分,各宜量入為出,不可牽混。又片奏:內府經費,仍照舊添撥各等語。內務府供應內廷一切用項,本有粵海關、天津、長蘆應解各款,及莊園頭租銀,加以戶部每年添撥經費,量入為出,何至用款不敷?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於一切應用之需,核實撙節,並嚴飭各該司員,認真辦理,毋得任意開銷,致涉浮冒!其各省關例解款項,如逾限不到,或仍前拖欠,即由該大臣等奏明,將該督撫、監督運使等,嚴予處分,以儆玩洩。至由部奏撥之六十萬兩,現經戶部奏明,仍按年籌撥,是內府用款不至過絀。嗣後不得再向戶部借撥,以符定製,將此各諭令知之。“
當然,皇帝這時所看到的是戶部的奏摺,其中也曾提到當年奏準的原案,洋稅除了用作擔保左宗棠西征軍費所借的“洋債”以外,所餘的四成,專戶儲存,預備將來籌辦海軍。此是經國的百年大計,關係異常重要,恭王唯恐皇帝還不能有此深遠的考慮,特為面陳雍正年間的故事。
世宗在位的時候,綜核名實,凡是不急之務,一概停罷,除了河防、海塘以外,沒有什麼“大工”。積餘的款項,交存設在內閣之東的“封樁庫”,末年積蓄到三千多萬兩銀子,倉儲糧米,亦可供二十年之用,此所以才有乾隆的盛世。提到“封樁庫”,讀過《宋史》的皇帝懂了,“啊!”他深有領悟,“沒有雍正的封樁庫,就沒有乾隆的‘十大武功’!這是要緊的。”
“是!”恭王欣然應聲,不覺就誇讚了兩句,“皇上聰明睿智,將來必能媲美雍、乾,重開盛世。”
“內務府每年由戶部撥六十萬兩,這案子是怎麼來的呢?”
皇帝又問。
“是分兩次定的案,同治四年,奉旨年撥三十萬兩,同治七年又加撥三十萬兩。”恭王答道,“按規矩說,是儘夠用了!”
“既然夠用了,為什麼老要挪借呢?”皇帝問道,“借了還還不還哪?”
恭王始而默然,繼而回答了皇帝后面的那句話:“還是沒有法兒還了!只有不借。”
“當然!以後不準再借。”皇帝仍舊放不過內務府。由此開始痛責,說內務府的人“都沒有天良”,而且“貪心不足”,富了還想貴,去年借大婚的名目,濫邀保舉,聲色俱厲地吩咐:“吏部以後決不能再徇私!太不成話了!”
恭王唯唯稱是,他原希望皇帝親政之初,就有這麼一番表示,好讓內務府的人知道,皇恩浩蕩以外,也還有不測的雷霆之威,稍存警惕,略微收斂。但到皇帝說得有些激動,主張清理內務府的爛帳時,恭王心裡不免發慌,內務府的爛帳何能清理?一抖出來,牽涉太廣,甚至慈禧太后的面子上,也會不好看,因而不能不想辦法攔阻。
“內務府積重難返,許多流弊,由來已非一日。糜費自然有之,‘傳辦事件’稍微多了些,也是實情。”恭王停了一下又說,“皇上親政伊始,相與更新,內務府上上下下,必能洗心革面,謹慎當差。”
“傳辦事件多了些”這句話,皇帝自然明白,這一來就不能再往下說了!他想了一下問道:“現在兩位太后的‘交進銀’,每年是多少?”
“每年十萬,端午、中秋各交三萬,還有四萬年下交。”
“兩位太后,今後優遊頤養,賞人的地方很多。我看,‘交進銀’該添了!”皇帝說道,“雖不說‘以天下養’,可也不能讓兩位太后覺得委屈。”
這是所費無幾的事,而且恭王已體會到皇帝此舉,是希望慈禧太后以後少叫內務府辦差,所以立即這樣答道:“這是皇上的孝心,就算部庫再緊,也決不能少了兩位太后的用途。
請皇上吩咐一個數目,臣等遵旨辦理。“
“我看加一倍吧!”
“是。”恭王回頭向寶洌�檔潰骸澳慵親牛�砩轄謝Р坎沽私�ァ!�
這個訊息,很快地就傳入深宮,兩位太后對於皇帝的孝心,自然欣慰,不過慈安太后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而慈禧太后則雖不嫌多,但覺得跟皇帝大婚、親政兩次“恭上徽號”一樣,應該謙抑為懷,有一番做作。於是等皇帝在漱芳齋侍膳時,便表示不必增加。皇帝自然極力相勸,最後再是打了個折扣,兩宮太后每年的“交進銀”定為十八萬,端午、中秋各交五萬,年下交八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