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3 / 4)

小說:慈禧全傳 作者:蒂帆

問到慈禧太后的痢疾。

“時好時壞,一直在鬧肚子。”繼祿答說:“不過不願意大家提這件事而已。”

“為什麼呢?”

“你想,皇上天天請脈,有脈案發出來,皇太后再病了,豈不影響人心?”

“這樣諱疾總不是辦法!”杜鍾駿說“老年人最怕這個毛病,而況……。”他也欲言又止了。

“怎麼不說下去?”繼祿催問。

“我也是聽人說的,不知道靠得住靠不住?說皇太后抽抽這個,是不是?”杜鍾駿做了個抽大煙的手勢。

“你指皇太后抽‘福壽膏’?偶爾抽著玩兒,沒有癮。”

“那還好!”杜鍾駿點點頭:“不然,煙痢是最麻煩的。”

“聽說陸總憲,就是戒菸之後得了痢疾,治得不得法,送掉了老命!”

“總憲”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從新官制頒佈以後,只設都御史一員,由原任左都御史陸寶忠蟬聯。

此人是江蘇太倉人,光緒二年丙子恩科的翰林,循分供職,當到左都御史。謹慎清廉,說來是個好官,不幸的是那“一口癮”害了他。上年厲行菸禁,京中各衙門官員,准許自行陳請,限期戒斷。京外大小文武官員,則限定在六個月內戒絕。半年已過,詳加考查,王公大臣四人,痼癖如舊,王公兩人是睿親王魁斌、莊親王載功;大臣兩人巧得很,都出在都察院。一個是都御史陸寶忠,一個是副都御史陳名侃。

於是軍機大臣奏明,採取了一個很有力的措施,睿、莊兩王所領的各項差使,如都統、前扈大臣、內廷行走等等,盡皆開去,陸寶忠與陳名侃則暫時開缺,一律派員署理,“如能迅速戒斷,仍準照舊復職。”否則,兩親王革爵,兩大臣革職,決不寬貸。

有此嚴旨,陸、陳二人自然奉命唯謹。陳名侃的煙戒得還算順利,陸寶忠卻痛苦萬狀。其實戒菸的方子無其數,陸寶忠一一覓來服用,總無效驗,最後是用涕泗橫流,強忍不顧的“熬癮”之法,方始戒斷,而元氣卻大喪了。

到得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上奏陳明,戒菸淨盡,仍準回任供職。但疾病纏綿,拖到四月底不能不自己奏請開缺,過了不幾天,一命嗚呼。慈禧太后倒是惻然不忍,特命優恤,諡法也不壞,第一字照例用“文”,第二字是個“慎”字。

接任陸寶忠遺缺的,正是在他戒菸時奉旨署理的張英麟,慈禧太后對此人的印象極好。原來張英麟是同治四年乙丑,在她手裡點的翰林,但上邀慈眷,別自有因。

他是山東歷城人,同治十三年當編修時,與檢討王慶祺一同被選在“弘德殿行走”,貴為帝師。那王慶祺品格不端,罔識大體,經常弄些《肉蒲團》、《燈草和尚》之類的禁書,與仇十洲的“春冊”,投穆宗之所好,最後竟帶著大婚不久的皇帝,逛下三濫的窯子,以致出了一場“天子出天花”的大禍,絕了清朝自太祖以來,父死子繼,一脈相傳的嫡統。

當王慶祺鬼鬼祟祟勾引皇帝時,張英麟看在眼裡,大不以為然,但既不便規諫,亦不便說破,唯有潔身遠行,兼以免禍,上了個奏摺請假歸省,在山東老家住到光緒元年,方始進京銷假。

復起之後,張英麟當了十七年的翰林,才以詹事外放為奉天府丞,兼領學政,於是當閣學,轉侍郎,特簡為順天學政。庚子那年,兩宮西狩,百官星散,唯獨張英麟緊守著學政的關防,等待交替。第二年召試行在,一直當他的吏部侍郎。到得改新官制,不分滿漢,張英麟因為在關外多年,熟悉旗務,特授為鑲黃旗漢軍副都統,是清朝開國以來,漢員當旗官的第一人。

※ ※ ※

在張英麟接任之前的半年,已有上諭,設定代替國會的資政院,並派貝子溥倫與武英殿大學士孫家鼐為總裁,會同軍機大臣,擬定詳細院章,因而陸寶忠奏請改都察院為“國議會”,以立下議院的基礎。結果是駁掉了!因為從慈禧太后到張之洞、袁世凱,都沒有意思施行兩院制的立憲政體。

在張英麟接任以後,資政院及各省諮議局的章程,皆已擬妥,而朝廷尚有瞻顧,未曾頒佈。但立憲的呼聲,則已高唱入雲,在上海有好些倡導立憲的團體,有一個叫“預備立憲公會”,首腦是南通狀元張謇、福建解元鄭孝胥等人,電請速開國會,以兩年為限。更有個聲勢赫赫的“政聞社”,是梁啟超所組織,也是保皇黨的大本營,電請憲政編查館,在三年內開國會。

類此的奏請,除了報紙刊載以外,朝廷照例“不報”,卻抄發了奉派赴國外考察憲政,甫自德國、日本歸來的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