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3 / 4)

小說:五代十國 作者:笑傲網路

工筆,自擬詔書一寫便是三日。唐使孫晟見柴榮不急於議和,心中反到焦慮,隧往御帳求見。孫晟又言議和之事,柴榮言道:“大江南北本為一統,李璟割地裂土,罪過不清。朕已擬下詔書,汝速傳於李璟!”柴榮臉色突變,令孫晟驚訝不已,不敢接詔。柴榮又道:“南唐若無人識字,待朕念來。”柴榮展開詔書,讀曰:

“自有唐失御,天步方艱,六紀於茲,瓜分鼎峙。自為聲教,各擅蒸黎,交結四夷,憑凌上國。華風不競,否運所鍾,凡百有心,敦不興憤?朕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萬之甲兵,農戰交修,士卒樂用,苟不能恢復內地,申畫邊疆,便議班旋,真同戲劇。至於削去尊稱,願輸臣節,孫權事魏,蕭詧奉周,古也雖然,今則不取。但存帝號,何爽歲寒?倘堅事大之心,必不迫人於險。”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南唐世家第二)

孫晟無奈接了詔書,匆匆趕回江寧府。南唐李璟看了此詔是伏案而哭,南唐眾臣皆來勸慰。馮延巳道:“為臣曾勸陛下,早早將江北十四州讓與柴榮,便可皆大歡喜。”話音未落,便聽一人怒道:“柴榮欺人太甚!”眾人一看,正是李璟之弟、水軍都督齊王李景達。景達道:“我大唐尚有數萬水軍,臣願為皇兄在淮河與柴榮決戰。”

太傅宋齊丘道:“今逢淮河水漲,北軍未曾準備大船,大唐水軍正可趁此北上。”李璟早已心無主張,只得准奏。

齊王李景達不僅有統兵之才,又有愛將之品。李景達領了詔書,會合左監門衛上將軍許文縝,左千牛衛上將軍邊鎬,又命陳覺、朱元為副將,在淮河南岸壽縣會集兵馬,壽縣有一山名曰紫金山,李景達就在紫金山下,依山隔河紮營立寨,操練水軍。

自淮河水漲成災,後周軍中多有士卒得了疫病,軍師李轂也染上此疫,大病不起。柴榮得知李轂重病,遂往床前慰問。柴榮道:“朕有今日,全賴愛卿與王樸運籌帷幄。前月王樸京師病故,而今愛卿又重病難愈,讓朕如何南征?”

李轂道:“臣聞南唐李景達督領水軍已屯兵南岸,不知陛下如何破敵?”

柴榮道:“朕已命趙匡胤、石守信在北岸徵集木料,連日打造大船,已備來日水戰。”

李轂道:“恕臣直言,南唐李景達知兵愛才,非是陸孟俊之輩可比;北方軍士不習水戰,唐兵隔河河拒守,對我軍不利。臣前日細觀草圖,再壽縣之西,有一正陽關,地處穎河、淮河交叉之處,陛下當先取此關,自有破敵之策。”

柴榮道:“愛卿權且養病,朕定按軍師之計破敵。”君臣一番撫慰,柴榮遂往點兵。

柴榮回至中軍,大將王環來報,五十隻大船已經造成。接著又有大將向訓求見,柴榮令向訓來見。向訓入中軍拜見柴榮,柴榮問道:“向將軍率兵討伐蜀國,怎麼來到淮河大營?”

向訓道:“末將半月之內已收復漢中四州,受宰相王樸遣派,率一萬精兵前來會合。”柴榮大喜遂命王環為水軍都督,向訓為副都督統領戰船由穎水入淮,偷渡正陽關;又命趙匡胤、趙匡義率三千精兵藏於大船之內,靠岸之時襲取正陽關。

正陽關本是穎河、淮河相交之處,河運興隆,商船往來,甚是熱鬧。王環、趙匡胤率大船由穎河南下,眼看船隊將到正陽關,趙匡胤道:“遠望河道商船居多,想必正陽關是個熱鬧地方。船隊並進,唐兵必做準備;若能分隊潛入,必可偷襲此關。”

王環以為所言有理,命令十隻大船並作一隊,分為五隊,皆是戰旗放倒,人換布衣,扮作商隊入關。這五支船隊間隔一個時辰,便駛入一隊大船。河道之上往來船隻大小各異,守關士卒也見怪不怪。天色將晚,五十隻大船紛紛靠岸,趙匡胤將一面戰旗扯成五十條,各邦一支弓箭,命為“旗角令”,傳告各船若得“旗角令”便登岸偷關。

到了子夜,趙匡胤吩咐士卒傳下“旗角令”。各船牙將得令,率領藏於船內士兵登岸。岸前高聳一關,此關便是正陽關。趙匡胤率領三千士卒口中銜枚,輕聲慢步來之關下,一面丟擲繩索,一面點燃號炮。一聲炮響,繩索飛抓拋向城垛;二聲炮響,周兵口銜單刀牽索攀牆;三聲炮響,人已登上城頭。南唐士卒未曾料到周兵殺到,三聲信炮響後,才掌燈巡城。忽聞周兵喊殺驚天,正陽關城頭大亂。正是:

旗角為令河道傳,三炮夜登正陽關。

狼煙未曾掩星月,穎水南流已換天。

正陽關內一場夜戰,殺得唐兵大敗。趙匡胤、趙匡義、王環進了此關,見麾下士卒押來一人,此人衣裝凌亂,髮髻蓬鬆,身長八尺,卻垂頭喪氣。趙匡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