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不能復生,還當節哀才是。”
柴榮道:“李轂出征未捷卻馬革裹屍,朕心難安。傳令收兵據守淮河北岸,朕要親送李轂靈柩往京師,待下葬之後再徵南唐。”
匡胤道:“陛下仁愛,但此時南征,時機千載難得,軍師靈柩遣一大將護送便可。”
柴榮道:“君臣骨肉相連,朕不可忘卻手足之情。”後周大軍遂即收攏兵馬屯兵,淮河北岸,水軍都督王環督領北岸各寨,柴榮率親軍一路北上,送李轂靈柩返回京師。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十月,後周世宗皇帝柴榮點兵三十萬人再度南征,水陸並進,與南唐濠州府隔河相望。濠州刺史名叫郭廷,乃是一介文弱書生不懂兵法,麾下到有一員大將名叫林仁肇獻計言道:“今見周兵大船居多,非濠州戰船可擋,末將以為可在船上加造高塔,命旗手居高臨下號令戰船。”郭庭便依照林仁肇之計,在濠州戰船之上加造木塔。
這日北風驟起,柴榮以為渡淮河時機已到,即命水軍都督王環統領戰船出戰。南唐戰船僅有十餘艘戰船之上建好木塔,林仁肇遂將大小船隻分作十隊,旗手登上木塔以旗幟為號。林仁肇對郭庭言道:“大人督領十隊戰船,末將親舉牙旗在木塔上指揮。遇黃旗則進,紅旗則退。”郭庭以仁肇之計吩咐眾將,遂登船出戰。
河流之上,後周戰船順北風南下,林仁肇高舉一面大紅牙旗,分向東西揮舞,南唐戰船便分作兩隊駛向東西。又見周船順風來至橫流之上,林仁肇將一面杏黃牙旗高舉,兩面船隊望見旗號更替,便借橫流中擊截斷周兵船隊,將後周戰船殺得大敗。
柴榮在河岸觀戰,見王環敗退而回。問道:“唐兵船少且小卻操練有序,諸位愛卿可有何破敵良策?”
趙匡義道:“南唐戰船雖是小船,卻有塔樓居高,河面戰局盡收眼底。陛下若能將船艙加高一層,則船高遮住南唐耳目,定可破敵。”柴榮採納其計,傳旨各寨水軍日夜伐木,加修船倉,大船加高兩層,小船加高一層。
時隔一月,後周戰船修復已畢,世宗柴榮親登戰船向南岸眺望,心中大喜道:“船高河寬,其勢雄偉,就為高船取名‘齊雲舟’。”左右將官皆是稱讚戰船高大。
三日後,柴榮親登齊雲舟,命水軍都督王環領中軍,曹彬、潘美率一隊小戰船為左,李重進、趙匡胤率一隊小戰船為右,水軍副都督向訓領一隊齊雲舟為先鋒,橫成一隊並列南下。郭廷、林仁肇率戰船出寨,木塔之上只見掛先鋒旗號的高大戰船二十餘隻,卻望不見跟隨其後的船隊陣勢。南唐水軍畏懼齊雲舟,紛紛敗退。
後周戰船靠南岸,周兵縱火焚燒濠州大營,郭廷、林仁肇率敗兵退回濠州城內,閉城堅守。柴榮傳下詔令,命趙匡胤、趙匡義、高懷德、李重進分兵四路,圍攻濠州。周兵雲梯登城,撞車衝門,箭弩飛射,殺得城上唐兵好生悲慘。一連圍攻數日,濠州城內糧草已盡,郭廷對林仁肇言道:“外無援軍,內無糧草,老夫不忍城內百姓受苦,決議獻城降周。”
林仁肇喪氣言道:“大人乃文官,憐憫百姓疾苦,尚可降周;仁肇乃武將,只可戰死,不可投降。大人待末將戰死之後,再降不遲。”
郭廷道:“將軍此言差矣,仁肇有韓信、樂毅之才,日後定是大唐社稷之臣。老夫已定下一計,可送將軍回江寧。”郭廷命人取來筆墨,寫下降表一封。表曰:
“今見周師威武雄壯,乃唐王水軍不能敵也,破城已是旦夕之事。臣不能守一州以抗王師,然願請命於唐而後降。”
寫罷此表,郭廷對林仁肇道:“柴榮為人心胸寬闊,看到此表定不會為難老夫。林將軍可扮作信使,自然可以脫身。”遂命人將降表坤在箭上射入周營。
後周大將高懷德在營中得到此箭,將降表送入中軍大帳。柴榮觀看一番,自然喜上眉梢。高懷德道:“郭廷老兒死到臨頭才想獻城歸降,未必是真心歸附。”
柴榮道:“郭廷不獻諂媚之言,而要告之其主,到也是個忠厚賢良之臣。傳令各營今日起攻城暫緩,放郭廷使者出去。”
周兵各營得柴榮詔令,各自收兵。周營又回書一封準濠州可放出使者三人,郭廷令林仁肇帶了兩個親信扮作使者出城。臨行之時,郭廷叮囑道:“將軍能逃出此圍,大唐必無憂矣。” 林仁肇再三拜別才驅馬離去。
郭廷見林仁肇走遠,自是開城獻降,周主柴榮招撫百姓,厚待郭廷不做細表。單說林仁肇快馬加鞭到長江北岸,又連夜渡船來到江寧。林仁肇將郭庭奏章上呈南唐元宗李璟,李璟也覺心酸,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