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1 / 4)

的需要。首先,這一階層都是小民百姓出身,既不是新英格蘭的精英,也不是剛識幾個大字、口味庸俗的勞工階層。另外,19世紀末的雜誌,基本還是農業社會的趣味,充滿了傑弗遜式的淳樸鄉村道德,對大城市不信任,對工商社會的美學取向很牴觸。鼓吹的最多是小鎮的價值觀念,立足的是一個缺少流動、以“面對面”的人際關係為基本社會網路的封閉鄉土世界。但20世紀初,曼哈頓崛起為一個世界之都,全球商業的心臟,是一個“背對背”的陌生人社會,小鎮主義在這裡當然行不通了。�這時出來一位報業奇才羅斯(HaroldRoss)。此公是個生於科羅拉多的“鄉巴佬”。1918年服役美軍,駐紮在法國,當了軍內小報《星條旗》的編輯。回美國後,幾經挫折,終於在1925年開張了《紐約人》。�他趕上了一個好時候。首先,廣播和電視還沒有出現,印刷媒體可以獨霸市場。其次,美國在19世紀末形成了一個全國市場,印刷技術日新月異,全國的郵政系統又極有效率,郵資甚低,給雜誌的發行帶來便利。《紐約人》的定位,恰恰在“紳士雜誌”和大眾雜誌之間。羅斯強調的是高雅的文化口味。他甚至在招聘編輯時,要看人家和新英格蘭的知識精英階層有無關係。同時,雜誌又非常依賴廣告。當時《紐約人》創造了甩尾巴的編排技巧。文章在首頁開始刊載後,大部分轉到內頁狹窄的欄上,形成“細流”。“細流”實際只是內頁的花邊,內頁的主要空間,是那些付不起封底、封二、封三等顯著位置廣告費用的客戶的廣告。文章在首頁後甩下的“細流”,持續幾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內頁廣告上,大大開闊了廣告空間。這一技術創新,幫助《紐約人》在市場上立足。�羅斯雖然要攀上流社會的知識精英,但他清楚地知道,精英的人數太少,不足以使雜誌賺錢。於是就把雜誌定位於“身為中產階級但立志步入上流社會的人”的讀物。那時,鍍金時代的美國夢召喚著世界各地的冒險家,誰不希望晉升上流社會呢?美國最不缺的就是野心。於是,《紐約人》越來越火,從1939到1949年,十年銷量漲了一倍還多。�上流社會的一個標誌,就是機智幽默。在“一戰”和“二戰”期間,一群幽默的作家和漫畫家聚集在《紐約人》旗下。其中漫畫成了《紐約人》的看家寶貝。如今《紐約人》每週收到1000多漫畫投稿,只有15到20張能夠被採用。羅斯一心要透過幽默和藝術來創造一個城市的文化。著名的社會學家、建築批評家芒福特(LewisMumford)在《紐約人》開闢SkyLine的專欄,對建築、城市、技術在歷史和日常生活中的意義的挖掘,比任何美國作家都深刻,提高了讀者的城市意識。羅斯在困難時期訓斥僱員:“不要辭職!這不是一個雜誌,這是一場運動!”這個自己寫不出能夠達到《紐約人》發表水平文章的戰士,當編輯當到1951年去世為止,可謂到死方休。

《紐約人》社會(2)

不過,《紐約人》不是個開玩笑的雜誌,而立即進入了美國政治的主流。1945年,被《生活》雜誌派到中國報道的赫西(JohnHersey),在回國途中到了廣島,寫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人間慘劇,《紐約人》打破常軌,用整本雜誌刊登赫西的報道,舉世震驚。 赫西在“二戰”中對約翰·肯尼迪的英勇事蹟的報道,使肯尼迪成為美國英雄,為他日後當總統提供了政治資本。在麥卡錫主義時代,《紐約人》勇敢對峙於右翼恐怖,堅持自己的獨立知識立場。最近的伊戰,《紐約人》又搶先發表一系列虐囚的照片和調查報道,再次震動世界。2004年總統大選,《紐約人》打破80年來不介入的傳統,發表長文支援克里,亮出自己的政治旗幟。

不過,1960年代末嬉皮士一代崛起後,《紐約人》勢頭看衰。這代人是反叛自己父母的一代,拒絕父母們喜歡的《紐約人》。如今保守主義崛起,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等,都在侵蝕《紐約人》的地盤。1990年代末,《紐約人》就開始賠錢,一年損失高達600萬美元。財政狀況不佳,確實使雜誌有些像個高壽的老人了。雜誌也許還能夠支援。但是,《紐約人》恐怕永遠無法重新佔據其20世紀絕無僅有的文化地位了。

美國媒體的高產

美國媒體在全球化時代享有話語霸權,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一霸權的建立,當然和美國媒體財大氣粗有關。不過,媒體從業人員的生產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對媒體質量的影響,卻很少有人注意。

�這個問題,在我開始給國內媒體寫作時特別明顯地反映出來。在兩年多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