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我的專欄在《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人物週刊》、《東方早報》、《足球》報、《中國新聞週刊》等多家媒體上出現。另外,還有許多不定期的約稿。題目從經濟到足球,幾乎無所不談。於是有些人開始驚呼:薛湧灌水!薛湧亂寫!顯然,在國內一些人看來,稿子寫得太多,題目太廣,沒法兒讓人把你當真。�那些批評我的人,除了我寫得太多、太廣外,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意見。實際上,許多媒體的編輯們為我的名字的出現頻率太多而犯愁。他們能找到水平接近的文章,就不會用我的。問題是找不到。我和國內人士進行過幾個辯論,到今天還沒有被打敗過。我可以一天寫4篇稿子,談不同的問題,照樣篇篇在國內媒體中達到一流水平。怎麼個“灌水”法?

�後來發現,這種彼此之不認同,其實是中美媒體文化差異的反映。中國的媒體,陣容龐大到個人的產量有限。你要是到美國一看,就傻了眼了:幾乎個個高產,人人“灌水”。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一般每週在本報上版兩次。這是固定的專欄。同時,在其他報紙,也不斷髮表文章。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人一天到晚上電視,對國內外局勢發表即時評論。你要是關心時政,幾乎每天都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除此以外,他們還著書立說,到大學講課,你簡直搞不清楚他們什麼時候睡覺,更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讀書了。

他們討論的範圍,從總統政治,國際局勢,一直到棒球,幾乎無所不包。說他們“灌水”嗎?你可以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每次聽他們談話,讀他們的文章,都有些收益。你不能不承認,他們坐在這個位置上,確實是有些功夫,換別人是幹不了這個活兒的。

�這是美國文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比一流大學中的教授厲害多了。掙得大概也比大學教授多十幾倍。其中布魯克斯(DavidBrooks),是我頗為佩服的一位。他是保守派,我多少有自由派傾向。但他一開口,我就得洗耳恭聽。此君和我同歲,大學畢業後,一度想讀博士。但開了一次學術會議,見了薩義德等許多頂尖學者,發現他們講的自己完全聽不懂,於是放棄博士之念,進了媒體,從記者一直幹到著名的專欄作家。他除了每週在《紐約時報》出現兩次外,還每週五作為右翼評論員,出現在公共電視臺著名的“新聞小時”上,對一週時事進行分析。每次說話,句子都特別短,一針見血。大部分時間壓了其左派的對手一頭。另外,他被耶魯法學院請去講課,出版了兩本記錄當今美國社會的專著,引起巨大反響。美國曆史學會的機關刊物,把他當作一個頂尖歷史學家來採訪。其著作自然也被歷史系採用。

�這些人執行的邏輯是什麼?第一,如我在《直話直說的政治》一書中所指出的,美國的任何“話語”,都是在直截了當的公共辯論中產生。任何人都有接觸資訊、參與政治和文化辯論的權利,大家不迷信大學裡的教授,自然也不在乎你是哪個專業的、有無資格談某個問題。大家要聽的是道理,不是你是否得了諾貝爾獎。這些媒體人士,就是靠直接對公眾講話,獲得了自己的權威。第二,美國媒體和學術質量甚高。這些人可以現炒現賣。比如今天伊拉克出事,他們可以馬上找來有質量的書籍,鑽研一通,一個月成為專家。一個月研究伊拉克,一個月研究歐洲,研究跟著時事走。幾十年生涯,就使他們無所不知。第三,他們身在媒體,親自採訪,收集第一手材料。老實說,他們是記錄歷史的人,大學裡的歷史學家是研究他們的記錄的人。他們實際上更有原創性。所以,美國曆史學界對一個沒有博士學位的布魯克斯如此恭敬,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在中文媒體中寫作,學的是這些人。目前我在國內媒體取得的一點話語優勢,多少說明了美國媒體文化的創造力。

波士頓的馬拉松傳奇

�波士頓的馬拉松,號稱是世界第一馬拉松,吸引的馬拉松精英超過世界其他地方的任何一個馬拉松。然而,4月18日比賽時,《波士頓環球報》體育版的頭一篇文章不是寫幾個作為奪冠大熱門的世界名將,而是一個非凡的女子辛西婭·盧塞羅(CynthiaLucero)。�三年前,28歲的心理學家辛西婭·盧塞羅參加了波士頓馬拉松賽。按說,參加波士頓馬拉松都要有及格的成績,標準不低,能參賽的不僅身體健康,而且身手不凡。但是,辛西婭·盧塞羅在比賽過程中一路飲水過量,身體無法接受,造成體內嚴重低鈉,在離終點還差4英里時跌倒,被送到醫院後,不久死亡。

�辛西婭·盧塞羅剛剛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不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