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跨過厚厚的大紅門 作者:丁格

大概都用來作接待來客的前廳。後院是附院。當年不知清朝哪位大官在這裡住時,東邊還有一個偏院。隨著時代的變遷,那偏院成了一個大雜院,與主院完全脫離了,那裡現在住了十幾戶人家。可以想象當年這個四合院是多麼大的氣派!我們家遷入時,本來應是一個前、中、後院齊全的四合院。可是母親堅持不要那麼多房屋。國務院管理局無法說服她,只得把後院割出去,中院便成了後院了。這真是個極大的遺憾。

當初搬進這院子時,院中樹木都已栽齊。前院是那兩棵榕樹,它們高大而優雅,綠陰遮蓋了整個小院。後院北屋房前是兩棵開粉紅色花的海棠。海棠大概是四合院特別偏愛的一種樹,在許多老的四合院中似乎都栽有海棠。我們北房門前的兩棵高大的海棠樹既氣派又婀娜多姿。後院很大,大概兩倍於前院,因此在海棠樹的南邊,靠近南房,又栽了兩株紫丁香,這格局真是美。春天時,海棠的一片粉紅色與丁香的淺紫色給這院子蒙上了一層淡雅柔和的情調。而當它們的花凋謝後,前院的榕花又給夏日的庭院帶來了靜靜的花香。我想那丁香的安排是絕妙的。在前後高大的榕樹和海棠之間,丁香只有一人多高,卻張開枝葉,在兩邊直立的大樹間,形成一個圓形的圖案。

可惜,當初苦心設計的標準四合院的構圖,不久之後就被破壞了。主要是母親對四合院一點沒有好感,她總是懷念上海的花園洋房,甚至石庫門房子。她從不關心院中的草木。這院子交給了做飯的保姆彭阿姨管理。彭阿姨把吃剩的菜湯都往樹根下倒。過了幾年,西邊的海棠和丁香就死了。

。。

跨過厚厚的大紅門 一(2)

後來,這院子越變越不像個院子。60年代初,母親被三年自然災害嚇怕了。那時,父親屬高幹,當時戲稱為“糖豆乾部”,因為每個月,政府補貼兩斤白糖、兩斤黃豆。但是糧食還是不夠吃,每天晚餐只能熬粥喝。母親生怕這種日子還會再來,於是異想天開在院子正中,即四棵樹之間的中央空地做了一個大圓臺子,中間鋪了泥土,栽上了花生和玉米。這還不夠,母親愛吃莧菜,又叫人挖去一部分地磚,種了一片莧菜。母親很高興,女兒妞妞也快樂。祖孫兩人忙乎著收穫嫩玉米,督促刨花生。這高大的官府結構的四合院,每當收穫季節,變成了農家場院。再後來,發生了一件更糟糕的事。60年代初,毛主席號召“備戰、備荒”,都說美國和蘇聯要打進來。國務院決定給所有住四合院的高階幹部在院子裡挖一個防空洞。工程隊開進了四合院,把母親的玉米、花生壇和莧菜地都刨掉了,就在東邊那棵海棠樹旁邊挖了一個長方形的“防空洞”入口,地下挖了大約兩米多深,還拐了彎,從南房前西邊的梨樹旁挖了一個正方形的出口,入口處很寬敞,修了水泥石階下去。出口處卻很窄,是在洞口壁的水泥牆上做了一個爬梯。出、入口都十分簡陋,只不過兩塊厚厚的鐵皮蓋,入口的那塊足有兩米長、一米寬,出口的是一米見方。自從有了這兩個防空洞出入口,這正院就徹底地破壞了。

後來,父親在香港去世。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冠華放棄了外交部為他修繕一新的史家衚衕55號院子,搬進了我的四合院。他搬來後,曾經想重新規劃院中的樹木。我們討論了多次,意見不同,未達成協議。他當時想在北房前栽兩棵梧桐,南房前栽兩棵楊柳。冠華生前最鍾愛的樹木是梧桐、楊柳、塔松、桂花和清竹。他一直很遺憾北方的酷寒不適宜栽種桂花和竹子。所以後來在我為他修蘇州東山的墓地時,我為他種了塔松、金桂和銀桂各一株。

我當時不同意他的意見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我說楊柳不好,英文叫“WEEPING WILLOW”(哭泣的楊柳),不大吉利。栽梧桐,要拔掉海棠,很可惜。冠華也就沒有堅持。事隔二十四年之後,我真有點後悔沒有按他的意見辦。我想梧桐的傲岸挺拔以及楊柳的柔情如水恰恰是他自己性格的兩個方面。如果當時栽了這些樹,雖說在四合院中很罕見,但也許會留下對冠華靜靜的紀念。

樹沒有換,按我的意見,我們在南房前搭了一個葡萄架,東跨院栽了一棵棗樹,西跨院栽了一棵柿子樹。這都是傳統北京四合院中的果樹,後來倒也帶來不少豐收的喜悅。

跨過厚厚的大紅門 二(1)

對於父親和我們全家來說,史家衚衕這所四合院才使我們第一次有了真正屬於我們的家。

父親生前常對我說:“我這一生,既無動產,也無不動產。”他在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經手過的錢財不可謂不多。然而,他樂善好施,沒有給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