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1 / 4)

小說:金融危機深度解讀 作者:想聊

速了全球經濟的自由化和開放化,使得全球金融體系的聯動性和互動性加強,資本自由流動的速度與規模都不斷增加。這場危機從美國源頭流出後,在我們渾然不覺中融入了世界金融體系,各國投資者紛紛逃離市場,導致了全球信用萎縮和信用凍結、流動性枯竭。由於在金融市場裡,所有金融體系都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一旦這種信用體系崩塌,金融體系的基礎也就受到了威脅。

而且我們看到,在危機逐步惡化與擴大的過程中,美國政府一直未放棄新自由主義,也許他們並不能接受新自由主義是這場危機的起源,在他們的眼中,這場金融危機只是經濟的週期性調整罷了,他們力求在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框架內來解決危機。從理論上看,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更側重於貨幣政策,透過降息與增加貨幣供給等方式來解決危機。於是在近憂遠慮的紛擾下,美聯儲出面干預,大量利用貨幣工具解救受困的金融機構——從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9次降息,重啟短期貸款拍賣機制並頻繁使用降低再貼現率來拯救經濟。但隨著危機的蔓延深化,信用萎縮排一步惡化,短期資本市場進一步凍結,越來越多的人質疑這場危機是否已經演變成一場體制性的危機。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佈破產,昭示了整個金融體系已經瀕臨崩潰,人們的懷疑進一步得到了證實,信用利差被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整個市場充斥著恐慌的情緒。但這時,政府依舊固執己見,始終認定危機是流動性萎縮問題,美聯儲繼續增加了美元的供應量以解金融體系內的流動性燃眉之急。但是當危機以野火燎原之勢擴散到全球經濟中時,全球經濟深度衰退,為了對付急劇惡化的危機,美國政府宣佈了拯救計劃,決定政府出資購買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產。但是,以購買不良資產為主的拯救計劃卻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為這次危機的根源是市場體系自身的問題,不單單是流動性缺乏的問題。此時,美國政府意識到,必須跳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框架,實行國有化,即使是暫時的國有化,對恢復市場信心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金融危機解讀之二(14)

新自由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復興,在短短的幾十年後的今天卻遭遇了信任危機。美國向世界各國不遺餘力推銷的經濟體制,首先在美國遭遇了衝擊,然後迅速侵襲了世界金融市場。美國本打算憑藉新自由主義稱霸世界的戰略和體制遇到了挫折,使得許多人現在對新自由主義談虎色變。金融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的呼聲似乎漸漸遠去,但新自由主義卻未走到窮途末路。新自由主義的根基依舊牢固,因為與之相對應的美國主流價值觀——個人主義深深根植於美國人心裡,不可動搖。對個人權利和個人價值的信奉,使新自由主義不會就此終結。

凱恩斯主義迴歸了嗎

凱恩斯主義誕生於1929年的世界性大蕭條背景下,當時英美兩國失業率都在20%以上,股市暴跌,大量企業倒閉與破產,銀行發生擠兌風潮,社會生產率和產出急劇銳減,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走到崩潰的邊緣。在嚴峻的經濟社會形勢下,古典經濟學既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也無法提供有效政策,使得經濟理論面臨一次重大危機。在經濟發展和經濟理論同時遭遇瓶頸時,凱恩斯在對整個世界經濟嚴重的衰退進行多年探索和深入研究後,發表了多篇文章,並於1936年2月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在政策上倡導用政府幹預論取代古典學派的自由放任論。

凱恩斯所創立的這一整套嶄新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給傳統經濟學理論畫上了一道休止符。與傳統理論相反,凱恩斯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資料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另外一個與自由主義理論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張國家直接干預經濟,對需求進行有效管理,反對放任自流的經濟政策,提倡國家直接干預經濟。

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蕭條的根源在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所構成的總需求不足,從而處於未充分就業狀況。要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所帶來的問題,最合乎邏輯的方法在於擴大總需求。而如何擴大總需求呢?又由誰來擴大總需求?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來了,“在我們置身於其中的經濟制度中,要選擇出政府經濟當局能夠按意圖加以控制或管理的變數。”這就在暗示我們,擴大總需求的任務最終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必須發揮其職能,透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目標。在凱恩斯看來,在蕭條時期,財政政策的作用是直接的,效果是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