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的、確定的;而貨幣政策的作用間接而不確定,因此,他特別強調利用財政政策來擴大總需求的重要性,而把貨幣政策放到次要的位置。這一點也是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區別之一。
總之,由於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社會既不能提供充分就業,又不能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和收入,因此資本主義經濟不能依靠市場自發執行,政府可以進行必要的引導,對某些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加以制止。在當時的形勢下,凱恩斯主義對整個大蕭條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也為羅斯福新政的施行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次貸危機爆發後,參與次貸金錢遊戲的各大金融機構都遭受了致命打擊,貝爾斯登倒下了,雷曼也倒下了,兩房被政府接管……幾乎每一個壞訊息的傳開,都能招致股市的“跌跌”不休。投資者像躲避瘟疫般逃離高風險市場,對市場喪失信心,緊緊地把資金握在手中,大量的銀行破產倒閉,失業率遙遙直上。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失靈成為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和此次金融危機的共通原因,盛極一時的新自由主義思潮也遭遇了重創,金融危機便是對其最有力的懲罰。整個資本主義經歷了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再次放任自流的交替之後,似乎又要走回原點。作為曾經的“救世主”凱恩斯主義是否重新迴歸歷史舞臺和新自由主義是否就此終結?到底這次凱恩斯主義能否再振雄風,救美國經濟於水深火熱之中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金融危機解讀之二(15)
次貸危機後,整個資本主義經濟一直在崩潰的邊緣徘徊,投資者的市場信心坍塌,人們對經濟的預期非常悲觀。若任由人們的恐慌情緒肆虐,那市場將無法恢復元氣,重振旗鼓。商業信用已經不能支撐整個市場的運作了,惟有政府,才能成為投資者最後的稻草。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要去改變,改變人們對市場和經濟的預期,改變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以重建人們對整個金融體系的信心。也許在這場金融海嘯面前,重拾“凱恩斯主義”、進行大規模的國家干預已成為各國的最佳選項,或許也是惟一的選項。美國、歐洲各國、中國等政府紛紛加入救市行動中,注入大量的資金來恢復金融系統的活力,頻繁地調整利息和準備金率。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曾表示希望透過法案賦予他寬泛權力拯救金融機構,動用可以動用的全部資源強健金融體制,把所有可利用的工具發揮到極致,加強各種規模金融機構的資本化程度。
為了緩解和安撫緊張的形勢,各國都掀起了國有化浪潮。在這場浩浩蕩蕩的股權國有化運動中,全球主要銀行紛紛披上“國有化鎧甲”。在這個過程裡,英國率先宣佈將部分實施銀行的國有化。英國首相布朗宣稱“在不確定和不穩定時期,我們必須是人民可以依賴的堅定磐石。”美國也先後國有化了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國國際集團,用政府信用來支撐大機構的運轉。另外,會議的召開,各國領導人齊聚一堂尋求國際間合作,再次平撫了投資者躁動不安的情緒。接著,美國政府的8500億救市計劃和中國政府的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都積極推動著全球的救市步伐,力求為世界經濟的穩定注入一劑強心針。政府的種種措施與堆積成山的方案都表明了政府將有所作為,不能再袖手旁觀坐等市場自我治癒,維繫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將金融體系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已迫在眉睫。這些前所未有的措施已開始顯現出一些積極效果:銀行間拆借恢復,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有所改善。在這背後,我們看到了凱恩斯主義“有形的手”凸顯作用,新自由主義光芒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幹預成為國民信心的強有力的保證,凱恩斯主義在大蕭條的背景下重登歷史舞臺。
新自由主義的“三化”(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在政府的緊急介入措施中逐漸失去其支配地位。也許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天生低效率的國有化卻能在此時力挽狂瀾,興許國有化和私有化並沒有孰好孰壞之分,只是存在各自發揮效用的土壤和環境,當市場能充分發揮資源和風險配置作用時,政府可以透過一系列措施,為市場的發展錦上添花;而當市場失靈,顯露出其弱點與缺陷時,動用政府的力量來進行干預,可以保證經濟的健康發展。自由與平等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一直是主導人們的社會價值觀,人們對二者的追求一刻也沒有放棄過,但對於市場而言,並不是越自由越好。任憑金融衍生產品無限延伸,金融工具氾濫交易,高槓杆的操作,人們非理性地追逐利益,最後危機一旦被觸發,整個市場將面臨崩塌的危機併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我們不得不承認,凱恩斯主義在1929年的經濟嚴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