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金融危機深度解讀 作者:想聊

退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強調了由於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失靈,政府需要彌補市場的不足,透過“部分校正”來挽救經濟頹勢。但政府必須把握好“度”的問題,如果政府放松管制,就會導致人們的投機行為愈演愈烈,使得在貪婪的心理和利益驅動下,投資者會不擇手段地在市場中大獲其利。如果管得太死,則市場失去活力,金融創新將舉步維艱,人們也就不能再創造出新的市場亮點。因此,適度是對政府最大的要求,這也是凱恩斯主義政府幹預論的深刻含義。而且這也意味著政府不能逾越國家干預的功能,弱化市場的功能。而實際上政府幹預只是對市場的“部分矯正”,而不可能取代市場本身的作用。凱恩斯主義的應用,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執行,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經濟環境下的一種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是把政府適度干預和私人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政府做的是引導工作,為私人的發展留下廣闊的空間。政府的作用並不是去控制整個市場資源配置,而是將市場自發性調節所帶來的詬病治癒,然後讓私人能自由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

金融危機解讀之二(16)

凱恩斯主義又被稱為“蕭條經濟學”,正如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所說,蕭條經濟學即專門討論30年代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的經濟學,已經重返歷史舞臺了。蕭條經濟學的迴歸意味著,宏觀經濟需求管理方面又一次出現問題,即私人支出不足以利用現有的生產能力,它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大部分地區通向繁榮的障礙。顯然,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全球市場信心不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將再放光芒。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凱恩斯主義並不是“萬金油”,只是在危機到來時可以一顯身手,只是特定經濟條件和歷史環境的理論指導。如果在經濟體系內部運作良好,各部門和機構能協調發展時,凱恩斯主義應當退出歷史舞臺,因為凱恩斯主義適用的前提是金融大海嘯背景下的經濟嚴重衰退。我們不能將其一直奉為神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凱恩斯主義在次貸危機下被推到歷史的浪尖,的確有其適用性,但當經濟慢慢從泥潭中走出來時,凱恩斯主義也許就該退居二線了。

沒有任何一種主義能一成不變地適應紛繁複雜的經濟環境。新自由主義在這場金融大海嘯中黯然謝幕,但它還將重登歷史舞臺,畢竟新自由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牢固的根基。或許在凱恩斯主義將美國從危機的沼澤中解救出來後,新自由主義還將從凱恩斯主義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引導美國的發展。

美國的消費文化是金融危機的誘因嗎

當人們都在為金融危機而憂心忡忡,為隨時有可能失去工作而惶惶不安,為華爾街投資銀行家一面拿著高薪一面向政府乞憐的行為而忿忿不平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點評了金融危機的元兇。令人驚訝的是,被列為罪魁禍首的是“你”——所有普通的美國消費者們。“如果身為一位消費者,你奉行及時行樂,對消費的貸款失去節制,給個人和家庭帶來高負債率,導致整個國家儲蓄率過低——美國聯儲局今年4月份公佈的資料,美國的信用卡欠賬已經高達9517億美元。那麼,你不是金融危機的受害者,而是重要的元兇”!美國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費習慣成為了此次金融危機的誘因之一。

美國消費文化的演變

理論界對消費文化的研究有三個主要方向邁克·費瑟斯通,第一個認為消費文化的產生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擴張為前提假設,商品生產擴張帶來了消費的擴張,從而帶動為購買以及消費而設的場所等物質文化的大量積累;第二個方向是純社會學的視角,認為人們獲得商品的滿足程度取決於他們獲取商品的社會性結構途徑,消費是為了建立社會聯絡或者社會區別,因此不同社會中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費商品;第三個方向著重研究消費時的情感、快樂、夢想和慾望等問題。可見,從理論上說,處於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人們確實會形成不同的消費文化,消費時獲得滿足感的途徑也會有所差別。但是,我們在這裡關心的不是美國的消費文化是怎樣形成的,而是美國消費文化究竟如何?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的消費心理、消費原則、消費觀念、消費價值取向、消費習慣等因素如何?這樣的消費文化是怎樣成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索的?

有這麼一個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小笑話,可以簡單地表現出美國人和中國人消費習慣的差別:一位中國老太太和美國的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國老太太講到自己終於在死之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