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神宗畢竟是精神飽滿的。神宗最後物色到擔任南京長官的王安石。王安石和司馬光一樣,年紀輕輕就中進士,是有神童之稱的俊才。
尋覓人才,當然不是由皇帝親自到各處物色,他只能從自己視野內的人物中加以挑選。
從仁宗末期到短命的英宗時代期間,宋的國政有三個中心人物,他們是宰相韓琦、同平章事曾鞏和參知政事歐陽修。
三人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
史書如此稱讚由這三個人執行的政治。實際上的情形卻是,宋的國政在財政上面臨極大困難。
三人同心輔政也只是表象而已。韓琦甚有決斷力,曾鞏深諳法令典故,歐陽修則為文學、歷史的佼佼者,他們各有專長,三人同心相輔為政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現實上的政治是由甚有決斷力的韓琦決定一切,而站在協助者立場的曾公亮,開始對韓琦有所微言了。
“過於獨斷專行——”曾鞏不止一次地對親近人士訴說自己的感觸。除了他以外,廷臣中對韓琦反感的人也不在少數。
韓琦處理公事的能力越是突出,其餘大臣的存在越發顯得渺小。
其餘的大臣根本沒有在做事嘛!——眾臣因受到如此批評而對韓琦心存恚憤,結果自然造成韓琦逐漸被疏遠孤立。
神宗對韓琦的觀感也不甚良好。年紀輕輕即位的神宗,銜有父皇英宗的遺囑,因而對國政改革有很大的抱負。但精明能幹的宰相在一旁,新皇帝就似乎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了。
這不是應該由朕裁決的事嗎?——每次韓琦要求事後承認時,十九歲的皇帝總會一肚子懊惱。他希望的是,宰相事前就找他商量,他或許會表示意見或做一些指示;然而宰相卻是自行決定後,僅在形式上讓他知道。
莫非因為朕年輕而瞧不起朕?
年輕皇帝容易把感情形之於色,同時朝廷內也不乏睜圓大眼企圖從皇帝表情看出其心事的人。
“皇上對司空好像耿耿於懷……”
“你也發現了是嗎?我也有這個感覺。”
“皇上認為司空的做法過於專橫,這是一定的事情嘛!”
“依我看,司空的職位一定保不住。”
廷臣們如此竊竊私議。韓琦的職位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此外兼任侍中職。
時機成熟了!——做此判斷的韓琦政敵,遂提出了對他的彈劾案。這個人是中丞王陶。
無視其餘廷臣,作為專橫。——這是彈劾的主要理由。韓琦因而被迫離開內閣。
在這之前,站在協助者立場的曾鞏,為了牽制韓琦的專橫,推薦了江寧府南京知事王安石。
韓琦於離開內閣前進宮辭行時,神宗問他:“卿去職後,委由何人擔任國政為宜?有人推薦江寧王安石,此人是否適任,卿意以為如何?”
對此,韓琦回答:“倘若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而言,他的才能超越其上。但如若要委以國政,他的能力稍嫌不足。”
翰林學士是皇帝的秘書,對皇帝垂詢事項提出回答為其任務。為使王安石伺候於皇帝身邊,將他任命為翰林學士是一個方法。但這無疑大材小用,因為以王安石的才華,翰林學士一職是委屈了他。然而,一下子就讓王安石擔起國政,使其入閣,在資格上尚嫌不足——這是韓琦的看法。
韓琦的回答可以說是非常微妙。
新法開張(2)
王安石成為翰林學士,《 資治通鑑 》著者司馬光也成為翰林學士。
新法、舊法之爭的兩派領袖,於神宗甫即位時同時就任為皇帝秘書,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於神宗即位的翌年又有改元之事,是為熙寧元年(1068年)。
此時王安石四十八歲,司馬光五十歲,以東坡之號馳名的大詩人蘇軾則為三十三歲,當時他因父親去世正值服喪期間。蘇東坡當然也是進士及第,但年輕的他仍只是中央官廳的中堅幹部。相較之下,王安石則是歷任州、府知事的高階幹部。
王安石是曾鞏為了牽制韓琦之專橫而向皇帝推薦的,但他並沒有因此即刻上京,那是因為他不願意被人認為自己急欲攀登龍門。
王安石可能成為秘書、顧問,甚至是可能成為宰相的閣僚級人物呢!——他知道人們對他的評價相當微妙,因此,對進退之間持著極為慎重的態度。他到熙寧元年的四月才上京,這是被推舉為翰林學士後第五個月的事。
越次入對——史書如此表達。“次”指“序列”而言,這句話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