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羌笛劍鋒 作者:片片

—秦本紀第五》中記錄的摘錄下來。

公元前627年,穆公“復使孟明視等兵伐晉,戰於彭衙。秦不利,引兵歸。”

公元前620年,“晉趙盾欲立之”,“秦以兵送”趙盾“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

公元前619年,“秦伐晉,武城,報令狐之役”。

公元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公元前615年,“秦伐晉,取羈馬。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chou)餘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公元前601年,“晉敗我一將”。

公元前549年,“救鄭,敗晉兵於櫟。”

公元前546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師。”

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晉戰爭開始,秦晉之好再不存在。

公元前419年,“晉城少梁,秦擊之。”

公元前381年,“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地。”

公元前361年,“與晉(魏)戰於石門,斬首六萬。”

公元前359年,“與晉(魏)戰於少梁,虜其將公孫痤(cuo)。”

公元前358年,秦國新君贏渠梁即位。270年間,大戰12次,秦國越戰越貧窮,越戰人口越少。痛定思痛的秦國新君贏渠梁似乎看到了這種天道,一道《求賢令》情神並茂,聲稱:“賓客群臣中只要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的,我將加官進爵,並共享國家。”這道求賢令果然吸引了很多東方學子,其中也包括後來讓秦國富強的奇才——商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章 變法下的亡靈

贏渠梁的《求賢令》我已經找不出來原來的版本,只有在《史記——秦本紀第五》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間公、子出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逞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鄙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是一篇可以流傳千古的情聲並茂文章,不過我估計真正的《求賢令》應該比這個好得多,因為太史公司馬遷畢竟是一位儒家學者,他從心裡面鄙視秦朝,即使是在他認為極其真實地再現歷史的情況下,在自覺不自覺中就對原來文件進行刪減,這樣的事情在後來的《永曆大典》和《四庫全書》的編撰中可循照章。不過,有這些文字足以讓想幹一番事業人心潮澎湃。

在中國歷史上非君主實現自己全套政治夢想的人屈指可數,公孫秧算是鳳毛麟角,後來公孫秧被秦孝公封地商,後人稱“商鞅”,它所進行的變法被稱為“商鞅變法”。

本來對於商鞅變法我不想多說,因為電視劇《新大秦帝國(第一部)》已經把商鞅變法的前前後後交代得很清楚,但是商鞅變法作為奠定秦國基本國策的一個重大事件,而且對後來的經濟軍事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原因,所以我還得囉嗦一些。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或濮陽)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應秦孝公贏渠梁求賢令人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商鞅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贏渠梁,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贏渠梁大喜,公元前356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主要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經過秦孝公的強制推行,秦國上下為之一振,深受民眾的歡迎,治下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公元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西河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惠文王贏駟即位,商鞅受“車裂之刑”,被滅族。

其實商鞅變法最大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個統一王國的雛形,為以後的秦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和社會改革方向。所以,我們必須從商鞅變法的內涵來說,下面我將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摘錄如下:

一、政治方面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