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羌笛劍鋒 作者:片片

兵種——騎兵,而叛軍只有大家都有的兵種——車兵和步兵。

周王室統治時期的戰爭要比以後的戰爭文明的多,起碼不會出現諸葛亮火燒赤壁這樣的悲劇,畢竟奴隸是主要勞動力,在戰爭中損耗太多,沒有人去參加農業生產,貴族們有沒有吃喝,所以戰爭開始之前,上方首先排好戰鬥隊伍,車兵(主要以貴族子弟組成)排在隊伍的最前面,然後擂鼓,誰家的氣勢壓過對方,誰家就獲勝。也許有人要問:這樣文明戰爭,誰還去在戰爭中拼個你死我活?其實我們誰也不能小瞧這些排在前面的車兵,車兵的數量就是勢力的最好證明,古代戰爭,軍隊的數量是以“乘”為單位,車兵的多少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大家想一想,在戰爭中十輛車被二十輛車圍在一起,十輛車的一方能戰勝嗎?答案是否定的。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造父,因為他有騎兵,而且騎兵數量和質量在後來幾千年的戰爭中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負,一直到明代一位造反皇帝——明成祖將火槍配備給他的隊伍,騎兵才光榮退居二線,直到日本人侵入中原大地,騎兵又成為一個優勢兵種,尤其在山區以其靈活機動性佔據軍隊的重要位置。當然,春秋時期的戰爭文明也不能說,畢竟戰爭就是為了打敗對方,戰爭總是要死人的,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它文明,只是從戰爭表象上看,如果說古代的戰爭文明,只要是指戰爭一旦發生受死亡威脅的僅僅侷限於平民——奴隸,奴隸主貴族坐在高高在上的戰車上,即使失利也只有受傷最終被擒,因為戰車給他足夠的保護。當然也有沒有受到保護的,造父就是沒有辦法獲得這樣保護的一個奴隸主。據我考證,給造父率領騎兵兵團的領袖也不是造父本人,因為從隴西出發,奔襲兩千公里,進入河南境內那不是開玩笑的,作為奴隸主貴族的造父也不會騎在沒有馬鞍的馬背上去這樣做,唯一的可能就是造父讓自己常居隴西南部——武都部族的一個貴族率領騎兵,自己坐著牛車在後面慢慢率領步兵兵團做後勤服務。

作為戰爭強大工具的馬,在這個時候才進入貴族們的法眼應該很適合時代發展的步伐,尤其是適合山地行走的武都馬種,身材較矮,毛鬃較短,對氣候的適應性也很強(武都處於亞熱帶,屬於較複雜的氣候當中,多陰雨,氣候潮溼,生物多樣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那麼,造父和後來淪為羌氐是怎樣存在聯絡的哩?史太公已經給出了答案:“子孫或在中國(漢),或在夷狄”。至於後來武都最後淪為羌氐,答案也很清楚,那就是分化,中國人的先祖——黃帝和炎帝不就是部族分化才發生戰爭的嗎。當然,明朝的羅貫中給出的答案更直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部族也是一樣,更不要說即使後來的秦人封國封侯,還把隴西當作自己的根據地。

三是戰爭必需的後勤保障——軍糧。史學家已經有了定論:現在在中國大地上普遍種植的小麥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而是舶來物種。當然具體的舶來時間史學界至今沒有定論,有一些人堅持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但有據可查的是在文景之治才在中國普遍種植,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50年左右,黃河流域才大面積種植小麥,那麼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穆王時期人們吃的是什麼?答案也是肯定的:菽、稷,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穀物。由於這些植物耐旱,對於靠天吃飯的社會而言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可是,秦人居住的隴西地區不但盛產菽、稷,還盛產中原地區少有其他食物——麻和蕎麥(估計周王室們祭祀用的麥也是蕎麥,畢竟不易得),當然南方還盛產那時候沒有進入他們視野的稻(稻是中國最早的食物之一,不過生產水稻需要水,估計那時候的河南南部部族貴族們不可能興修水利工程,不可能大面積種植),而且還存在人口問題,河南人口要多於西北地區,貴族們不可能在興修道路的基礎上再大修佔地很多的水利設施(中國的人口問題看樣子要在周穆王時代就該進入統治者的視野),道路是為了帝國統治(車兵行走),同時也為造反派方便(還是車兵)。

既然盤踞隴西地區的秦人有很好的軍糧,也有當時很先進的軍隊——騎兵,秦人在後來的幾百年裡讓中原貴族無可奈何也是必然,這也就是秦人在後來的幾百年裡只有打擊別人的份兒的具體原因。

第三章 封城邑地

秦人據查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中原有文化的人也不可能來秦地居住。秦人對文化的渴望其實是不亞於唐代的日本人和北宋時期的西夏人。沒文化,在古代尤其是在周王室統治時期而言就是無法進入統治核心,因為有文化就預示著有祭祀權,在祖宗意識之上的奴隸社會,封鎖文化人外流就是防止統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