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妮:“好,好,好,再來一段就再來一段。哎唷,真是罪過,我一個外國小美女,千里迢迢來你們大宋,也不賞賜我幾套官窯宋瓷汝哥鈞定,弄幾隻荷葉碗、青蛙盤來,倒叫我砸缸。不但要出苦力、流大汗,還得動腦筋、搞逆襲,命苦啊!好了,好了,廢話少說,咱醬油肉換泡菜了,話說,有一小孩叫司馬光,在花園裡玩耍時,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盛滿水的缸裡。小夥伴們慌了,司馬光冷靜的搬起塊石頭向缸砸去。缸破了,水流出來了,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稱讚司馬光了。
第二天,他們又去河邊玩,司馬光不小心自己落入河中了,小夥伴們冷靜的從地上搬起一塊塊石頭,紛紛向河裡砸去。後,司馬光,卒,享年六歲!小夥伴們就在路邊摘了不少野花,編織花圈……。”
扈東笑了,這小妮子,又來惡搞了,這裡畢竟是後宮,所以趕緊制止,說:“別胡說八道,別把小姑娘的快樂建立在老頭子的身上。我們這裡不講故事,只講事實。咳,關於剛才那位大人所說的什麼光山縣城西上官崗村或尚光崗地名的由來和“感恩亭”的解說,其實各個不同版本的砸缸說已經給了答案。
扈東認為,在十幾年、幾十年前,流行給名人貼標籤。如,同時期還有一古人智慧故事——“文彥博灌水浮球”。說的是司馬光的好友文彥博,他自幼聰明過人,一次,他和幾個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進一個樹洞。同伴們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裡撥球也夠不到。大家正在焦急時,文彥博想出了個好辦法,把水灌入樹洞中,水滿而球浮出。這就是“文彥博灌水浮球”的故事。
唐宋時,蹴鞠、擊鞠(馬球)、捶丸、步打、木射甚盛。有文彥博灌水浮球事,比較合理。也許,司馬光看著比自己大了13歲的文彥博,灌了點水,就被譽為“自幼聰明過人”。他要攀比了,你灌水,我放水,於是天才的司馬光爭勝鬥狠地就攀比出了《司馬光砸缸》了。殊不知,他這個《司馬光砸缸》現在被王木木抓住了破綻,於是,《司馬光砸缸》在這現場都快變成《缸砸司馬光》了。
扈東做事比較認真,面對著眼下眾說紛紜的《司馬光砸缸》,現場的氣氛有點詭異。扈東偷眼看了下司馬光,只見他又惱又羞,已經惱羞成怒得老臉成豬肝色了;而一旁的一蘇二王,則在不同程度的悶笑,三張臉也憋出了紅票;那幾位太娘娘,則是有點雲裡霧裡的沒方向,咱們大宋厲害啊!有這麼多的司馬光啊!而且都愛砸缸啊!不過,凡事總得有個度吧,別把咱大宋的缸給都砸了,《司馬光砸缸》變《司馬缸砸光》了!
扈東想,打住吧,別再發散了,我來個總結性發言吧:“各位,關於《司馬光砸缸》事,本人曾求證過更接近歷史人物的歷史人物——王安石相爺。王相爺曾語焉不詳地談及過《司馬光砸缸》的真相,相爺說,在某次宴會上,這司馬光曾拍著王相爺的肩膀說:‘安石,跟我鬥?你還是太單純了。’
王相爺當時很淡定地回擊:‘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砸個水缸嘛?換了我也一定會這麼做,我和你比,只是少了一個機會罷了。’
司馬光很不屑,眼中射出兩道寒光:‘機會,是自己創造的。你只知道老夫砸缸,你卻不知道那孩子是怎麼掉進去的吧?’……”
第0540章 司馬光砸缸
面對著大宋最美的七個熟**女一臉的無解,面對著眼下風頭最起的兩王一蘇一司馬已經起了顫抖的憤怒,王木木侃侃而談:“有一個膾灸人口、耳熟能詳的故事,叫《司馬光砸缸》,故事的內容婦孺皆知:說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同伴在花園裡玩耍,捉迷藏。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裡。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而司馬光卻沒有慌張,他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從砸出的大洞裡鑽出來了。後,口口相傳,說這小小的司馬光,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樣。他遇事不慌,沉著勇敢,隨機應變;他在危急關頭,運用了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使人脫離缸,而司馬光卻想到的是缸裡的水脫離人……。這在《左氏春秋》中是這樣記載的:‘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王木木看了眼表情複雜的司馬光,繼續淡然而清晰地分析道:“在《司馬光砸缸》這故事裡,這個缸應該是那種為了防火救火而用來儲水的陶製器皿,這種商品在這個年代的幾何尺寸,一般高度是在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