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之手的還有王陵的母親。
項羽於是跟王陵談條件,當著王陵使者的面,讓陵母東向坐,表示尊敬。而陵母在給使者送行的時候,流著眼淚,偷偷對使者說:“請您代老妾轉告吾兒,一心一意追隨劉邦,漢王是宅心仁厚的長者,一定能夠奪得天下,不要因為老母親而生二心,我以死送您。”拔出使者的佩劍,自刎而死。項王大怒,連死人也不放過,烹陵母。
王陵終得鐵心追隨劉邦,封安國侯。這個侯位很有意思,安國雖是個地名,但也可以看出劉邦對此人期許很高,安國,安邦定國嘛。漢惠帝六年(前189),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王陵地位在陳平之右。
嬰母知時,當為則為,不當為則不能為。陵母知人,興亡成敗全系乎一人之身。因此,班固極推重這兩位知見高超的偉大母親,他說:“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而況大丈夫之事乎!”就是說,嬰母與陵母,作為婦道人家,卻能洞達事物的道理,明瞭禍福的關鍵,不但很好地儲存了家族,而且也使名聲垂於史冊,博得後人的敬重,大丈夫處世也不過如此了。
避禍
楊彪、袁閎、範粲,此三者皆處身亂世,或為避禍,或為節義,行為“乖張”,很有儒家“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味道。對此等人物吾深表敬意,莊子也不過主張和光同塵而已。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章 治亂因緣(22)
楊彪,楊修他爹,楊彪及其祖上聲名赫赫,四世三公,與袁氏世家並駕。獻帝時拜為太尉,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專權,欲遷都以避冀州刺史孫馥與袁紹、孫堅等人的興兵*,楊彪力爭,被免職。董卓死,復起為太尉。後遭曹操疑忌,欲殺之,孔融力救始免。楊彪見漢室衰微,政在曹氏,遂稱腳攣,積十餘年不行,由是得以免禍。兒子楊修很聰明,但聰明不過他爹,公元219年被殺。
袁紹、袁術、袁閎是叔伯兄弟。袁閎見時方險亂,而家門富盛,常對兄弟嘆道:“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郤矣。” 本想跑到深山老林裡去當“野人”,無奈母老,不忍遠遁。於是在庭院裡築起一個沒有門的“碉堡”,其實更像牢房,飲食都從窗戶遞進去。一家子中,只允許老母隨時前往探“監”,兄弟妻子莫得見。潛身十八年,卒於土室,名列《高士傳》。故而清唐孫華有一句詩說:“藏身且築袁閎室,避世難求秦系峰。”
司馬師廢曹魏末主曹芳,遷金墉,範粲素服拜送,哀動左右。於是假裝神經病,住在車上,足不履地,不出門,不說話。子孫有婚宦大事,與他商量,合他的意則臉色不變,不合則眠寢不安,妻子以此知道他的意思。他的三個兒子也受他影響,無心仕途,不大關心外面的事,足不出邑里。司馬炎即帝位,詔以二千石祿養病,範喬代父辭不受。範粲不言凡三十六年,年八十四,終於所寢之車。
十幾年、十八年、三十六年,古人之意志力誠不可想象。陸游晚年再出,為韓侂冑寫《南園閱古泉記》,見譏清議,而周作人折節小日本,則毀了一世文名。
諸葛亮為何六出祁山
諸葛亮自輔佐蜀漢後主(223年),至其病沒(234年),共掌權十一年。晚年六次北伐曹魏,有的說是五次,其實只有二次出祁山。取六出祁山者,是泛指其西線北伐的整體戰略行動而言。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地扼蜀隴咽喉,成為魏蜀必爭之地。其實進攻曹魏不必繞遠途,誠如魏延所建議的,由他統兵萬人出子午谷襲取潼關,與由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這樣便可一舉平定長安以西。司馬懿不是也擔心蜀漢軍隊進兵斜谷麼。諸葛亮之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建議,主要有三點考慮:
一是子午谷此時已廢,而褒斜谷難行。子午谷,北口為子谷,南口為午谷,北口距長安僅百里。子午谷全長六百六十里,劉邦入漢中,燒絕棧道,即在此處。漢順帝時罷此道而通褒斜道,至三國時已荒廢。
褒斜谷,南口曰褒谷,北口曰斜谷,全長四百七十餘里,進兵此道,可由褒中(陝西褒城)直驅郿縣(陝西郿線北),但路途險阻,行軍不易,且有被伏擊的危險。
二是大軍由漢中沿西漢水平坦地帶,出祁山,即進入關山道,為隴山東西要道。西口即街亭(甘肅秦安縣東北),東口為隴城(陝西隴縣),可瞰秦川,其流水匯注於渭水,適於行軍,糧運補給也比較方便。
三是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