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懿德堂的兩位傳奇女人(4)
目前僅僅修復和對外開放了整個院落底層的一多半,二樓還未及修復,但已經令無數人震驚、傾倒了。一位外國朋友在留言簿上寫道:“這是我們在中國江南看到的最好、最大、最美、印象最深刻的民宅。這處大宅本身就是一本大書。”
2001年,張家懿德堂被國務院命名為“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想看書來
3。尊德堂的海派風度(1)
陳立夫題寫“張靜江故居”
出張石銘故居沿南潯南西街繼續北行,到東大街過橋折向東,在鄰近著名的明清古建築群“百間樓”的河邊,再向東不過數十米,即可見到張家的又一處豪宅,即張家東號的老宅(其實也是張家在南潯的祖宅)——尊德堂。
這個地方是張家留在南潯的第二處遺址(第三處遺址是張家祠堂,三進院落,在南潯鎮東部的一條河邊;還有其他遺址,如張家諸位老人的墳地),現在作為張靜江故居陳列館對外開放,展出了大量的張靜江從事國民革命和家庭生活的珍貴照片。人們基本上可以從這些照片和資料上,看到一個江南富家子弟,如何走向海外、走向國民革命的生活軌跡;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種子,如何在中國這塊最富庶的地區生髮、開花、結果的。
尊德堂的大門簡樸無華,沒有任何修飾,只在門額上刻有民國老人陳立夫的幾個大字——“張靜江故居”。黑色的大字鑲嵌在花崗岩的條石上,很是醒目,但是題辭的下面並沒有落款,一般前來參觀的觀眾並不知道這是陳立夫的親筆。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掌故,很值得玩味。
20世紀90年代,江南水鄉還處在思想解放洪流開始湧動的時候。當時的南潯鎮政府,為了振興古鎮的旅遊業,進一步吸引海外和港臺遊客,打破常規,發掘本地的人文歷史資源,決定開發張靜江故居,對外開放。為了鄭重其事,他們透過張家的親戚,轉請寓居臺灣的陳立夫先生題寫了故居的門額。陳立夫老人原本思鄉心切,人近晚年(當時九十多歲了)就更加關注家鄉的訊息,聽說鎮政府請他為張靜江故居題字,非常高興,很快就寫好寄來了。可是到了真正要派用場的時候,陳立夫的題字下面卻沒有了他的署名!
這就是那個特定的時期才有的怪事。原來,當時“左”的餘毒還遠遠沒有肅清,凡是涉及民國的事情;不少人還是挑鼻子挑眼,要跟你分分路線是非。這時就有“左派”出來說,陳立夫是國民黨的大官,為什麼要用他的題字?為什麼不用共產黨的題字?
是呀,為什麼要用陳立夫的題字,而不用別人的題字呢?
鎮政府有人解釋說,陳立夫是張靜江的好朋友,又是湖州人,是湖州籍的民國老人中唯一活到現在的人,用他的題字有紀念意義,當然還有統戰意義,可以在海外引起反響。
但是“左派”們不肯罷休,說是不行,這樣就長了國民黨的志氣,為什麼不用共產黨的題字呢?張靜江故居的恢復本身已經在海外有影響了嘛!可是算來算去,哪個共產黨跟張靜江有過交往,願意為他的故居題字呢?實在是不得而知,而陳立夫的題字已經寄來了,總不能不用吧?不用對人家就沒有個交待。
好在當時的鎮委書記朱倍得先生是個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好手,他三下五除二,巧妙地作了“技術處理”,於是作出決定:門額上還是用陳立夫的原字,但是不用他的署名,這樣既對陳有了交待,也免得“左派”們抓住話把兒多事。明眼人看得明白就看明白,看不明白就拉倒。還斷然下令:“眼下故居開放迫在眉睫,不要再爭了。”這就是張靜江故居門額上有題字而沒有落款的原委,恐怕陳老先生還不知道這個“典故”呢。1
現在回過頭來看,不就是幾個題字嗎?可是當時也能說成是大事,因為“左派”是慣於上綱上線的,動輒要你吃不了兜著走。由此可知,這個陳列館的開放包括題字在內,都是來之不易。
實際上張靜江與陳立夫的確有著非同一般的交情。他們不僅是同鄉、同黨、同事,還有一層哥兒們圈內的叔侄關係。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的親叔叔是著名革命黨人陳其美(英士),而陳其美與張靜江是把兄弟,割頭朋友,又都是民國###,在同盟會中同屬核心成員。這麼一來,從“江湖”的意義來說,陳立夫兄弟既然是陳其美的侄子,那也就是張靜江的侄子了。同時,張靜江與陳立夫的大哥陳果夫的關係也很深,他們1920年代初曾在上海金融界大肆活動,共同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