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她常和彙集在上海的中外飛行員們在一起(她與中國的第一位女飛行員李霞卿很早就是好朋友),於是就跟他們學開飛機,居然真的把直升飛機開上天了,在朋友中颳起一陣小小的風暴。
林可勝是著名的病理學專家,1897年生於新加坡,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留學生,還獲得了哲學和科學的博士學位。他還是中國生理學會的創辦人,兼任《生理學雜誌》主編。1948年他任國防醫院院長、衛生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赴美講學,後來一直在美國一些大學裡教書和做研究工作。
張菁英沒有去享部長太太的清福,而是選擇了獨立自主的人生道路。她的正式職業是服裝設計師,曾在現在的錦江飯店靠路邊的“炮臺樓”上開服裝設計和裁縫店,店名叫錦霓服裝社。她設計的衣服有明顯的特點,是以紅、黑、綠三種顏色為基色的,而且以職業女裝為大宗,還曾經以“金枝綠葉”為主題,在錦江飯店舉辦過時裝表演,也曾轟動一時。1949年後她和丈夫去了美國,於2005年去世,享年95歲。
13。從公子哥兒到書畫鑑定大師(1)
張蔥玉(名珩,字蔥玉,又字希逸,1914~1963)是張石銘的孫子,張乃驊的兒子,張家第三代著名收藏家,以收藏和鑑定唐宋名畫名揚天下,也是解放後我國第一代書畫鑑定大師。他跟他的祖父、叔祖、父親及叔父一樣,一生跌宕起伏,色彩斑斕,充滿傳奇,在上海灘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至今上海灘上了年紀的文化人和“老克拉”,談起他當年在上海的“豪舉”都不陌生。但是在政治傾向上還是有很大區別,他的叔公張靜江是國民黨###,國民政府的高幹,而他卻成為共產黨的國家幹部,在國家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的崗位上,做了大量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工作,為新中國的文物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在從上海灘無數大宅門中走出的無數公子哥兒中,實在是個非常特殊的例外。
張蔥玉十七歲一夜身價二百萬
張蔥玉的父親張乃驊(字仲平,1892~1918)是張石銘的第四個兒子。他不僅像他的大哥張乃熊(芹伯)和弟弟張乃驥(叔馴)那樣,繼承了老太爺嗜古如命的特性,工詩文書畫,又精於版本目錄之學1,還繼承了老太爺反清、維新的革命細胞,積極投入當時的革命浪潮。
張家的世交,常熟人曹大鐵先生曾介紹張乃驊說:“張四仲平,石銘仲子,即蔥玉之父。工詩文,以豪俠著,有小孟嘗之譽。清末與南社諸君友契。于右任先生主辦《民籲報》即由其出資。”又說,張乃驊由張秉三介紹認識了蔣介石(因為蔣介石與張秉三在日本留學時是同學,蔣介石的父親就是掌管張家在奉化鹽棧的經理),視其為大器,與之結為金蘭之契,成為莫逆之交,並且“屢屢延譽於靜江,靜江復推薦於孫中山先生,先生依為勁旅,器重無比。秉三所作《辛癸日記》,嘗屬餘賦句。該記洋裝本,而以毛筆細楷逐日書之,其中多辛亥革命史實。民國後二年,幾無一頁不書涉蔣介石和仲平者……”2
這段記錄說明,曹氏從張秉三處得知,蔣介石認識張靜江,還是張乃驊引薦的結果,並且在他的日記裡,多次談到辛亥前後張乃驊與蔣介石的交往故事,可見張乃驊是張家又一位很有作為的反清志士。可惜時隔半個多世紀,現在已經無法找到這本意義重大的日記了。據張秉三先生的兒子張毓奇先生講,其父所有的日記和書畫文稿,全部毀於十年浩劫。但是無論如何,曹大鐵的這段話,與現存資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這段介紹是迄今以來所有資料中,對張乃驊的最為詳細的介紹。
張乃驊跟他的叔叔張靜江一樣,也是帶著大筆的鈔票走向革命。他沒有走出過國門,未必像張靜江那樣有明確的西方無政府主義主張,但他跟張靜江很投緣,欣賞西方民主制度,崇拜孫中山先生,主張以武力建立民主共和,並積極參加各種政治性###和宣傳,所以在民國初期南北對立的緊張空氣中,他也跟張靜江一樣,“享受”了被張氏大家族驅逐出族的“待遇”。3
後來張靜江北伐勝利後衣錦還鄉,當上了浙江省主席,張氏家族自然要迎其歸宗了。可是張乃驊很不幸,1918年的一天,他和張秉三一起從上海乘船去杭州時,途中不慎失足,竟溺水而逝,年僅26歲,而他的獨生子張蔥玉才4歲。
張乃驊不幸去世後,張石銘對同路的張秉三頗有不滿,對張蔥玉這個孫子就格外疼愛,整天把他帶在身邊跟進跟出,生怕再出意外。張石銘的晚年是在書房和古董中度過的,來往的朋友都是些很有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