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兩位大學士,再加上禮部的尚書侍郎入宮。
……
沒用多久,兩位大學士帶著人進來,見到天啟的遺體,也是一般痛哭一場。只是哭得時候,他們偷眼看了看一旁的張恪,他面色如常,這幫人不由得放下心來。
看來不是鴻門宴,行了,就當是家裡死了條狗,使勁哭吧!
天啟要是知道這幫大臣的想法,只怕會氣得爬起來挨個掐死他們。
好不容易哭得差不多,魏廣微站起來,說道:“天大地大,都不如二禮為先,先定下大行皇帝的兩號,諸位都有什麼看法?”
宰輔到底和閹豎不同,魏忠賢盯著天啟的死因不放,還封閉紫禁城,而兩位閣老則是直奔主題,為大行皇帝蓋棺定論,替新軍籌備登基,如此看來,治國還真離不開這些文官。
禮部尚書吳志佳先說道:“陛下享國七年,天下垂拱而治,聖心機巧,善於木工,以臣之見,可用熹宗!”
熹,嬉戲玩鬧,絕不是什麼好詞。分明就是說天啟愛好木匠活,荒廢國政,奸邪當道,如今又死的不明不白,才給了這麼一個字。
張恪在一旁聽著,忍不住掃了一眼龍床。在外人看來天啟的確昏庸無道,可是張恪深知,正是這個看似荒唐的天子,小心翼翼維持著大明江山,無論是中原賑濟災民,清剿流寇,還是關外的大戰,他都給予極大地支援。
假使天啟能多活一些兒日子,大明或許還能維持。就算不免亡國,可是也不能亡在滿清的手裡。
張恪想到這裡,說道:“小王雖然不懂禮法,可是身在遼東指揮作戰,聖上無時無刻都在掛念戰局,糧餉從未短缺,如今光復遼東,開疆拓土,先帝居功甚偉。況且在座諸公,皆是先帝舊臣,小王斗膽提議,廟號當用‘高宗’二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