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領土被波蘭與俄國瓜分併吞,從這一帶,還有從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南歐原有的德國人居住區,一共逃出了1300萬德國人(Holborn,p�363)。這些難民最後都由新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收納。任何迴歸新聯邦的子民,都可以在那兒得到公民身份,建起新的家園。同樣,新成立的以色列,也賦予地上每一個猶太人“歸國權”。但是,除了在這種大流離的年代,有哪個國家會認真提出這種慷慨的建議?1945年,盟軍勝利部隊在德國一共發現了1133�27萬各種不同種族國籍的“戰爭難民”,其中1000萬人迅即被遣回原籍——可是有一半人卻是在違反本人意願之下,被強迫送回的(Jacobmeyer,1986)。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19)
︴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以上只是歐洲的難民。1947年印度殖民地恢復獨立,造成1500萬難民流離於印巴之間,這還不包括後來在內部衝突中死亡的200萬人在內。第二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另一副作用——朝鮮戰爭,害得500萬韓國百姓變成難民。以色列人在中東建國——這是大戰引起的又一後續影響——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作署(UNWPA)的難民冊上,又增加130萬巴勒斯坦難民。與巴勒斯坦難民潮行進方向相反的隊伍,則是60年代120萬猶太人迴歸以色列,其中絕大多數原本都是難民。簡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掀起的戰禍,在人類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後。每一天,千千萬萬的人在受苦、在流離,甚至死去。更可悲的是,人類已經學會苟活於這悲慘的天地之間,再也不覺得這種現象有什麼奇怪之處了。
回頭看看,由奧地利大公王儲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開始,一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31年的動亂時光,就好比17世紀德國史上30年戰爭的翻版。薩拉熱窩事件——當年的第一次薩城事件——不啻劃下一個天下大亂時代的開始。其中經歷的變亂與危機,就是本章和以下四章討論的內容。但是對1945年以後的時代而言,20世紀發生的31年戰爭,在人們腦海裡留下的印象,卻跟17世紀那一場30年戰爭不同。
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於20世紀的31年戰亂,之所以被劃分成一個單一的年代,主要是從史家的角度觀之。對那些身歷其境的人來說,前後兩次大戰雖有關聯,卻是兩場個別的戰爭,中間隔著一段沒有明顯戰爭行為的“兩戰間歇期”。這段無戰時期,對日本而言,只有13年(日本於1931年在中國東北開戰);對美國來說,則長達23年(美國一直到1941年12月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另一個原因,也出於這兩場戰爭各有千秋,自有其歷史個性及特色。兩次大戰發生的大屠殺都無與倫比,也都因科技的發明為下一代留下不可磨滅的噩夢:1918年以後,人們日夜恐懼毒瓦斯與空襲轟炸;1945年以後,人們則日夜擔心那蘑菇狀原子雲的大破壞。兩次大戰都在歐亞極大地區造成了社會的大崩潰與革命——我們在下一章會詳加討論。兩次大戰也都使交戰雙方精疲力竭、國力大衰。唯一的例外只有美國,兩次都毫髮無傷反而更見富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宰。然而,兩戰之間的差異又是何等驚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什麼問題也沒解決。它燃起了一些希望——在國際聯盟領導下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的世界;重返1913年時繁榮的世界經濟;甚至對那些高呼俄國革命萬歲的人來說,他們也有著不出數年甚或數月間,被壓迫的弱勢階級即可起來推翻資本主義的美夢。可是這種種希望幻想很快便破滅了。過去已經過去,再也追不回來;未來距離遠,不知何日可期;而眼前呢,除了20年代中期飛快流逝的短短几年之外,眼前只有一片辛酸。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相反,確實達成了幾項成果,至少維持了好幾十年。大動亂時期產生的種種駭人聽聞的社會經濟問題,似乎也都消失無痕。西方世界的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西方民主社會在物質生活顯著改善之下政局穩定。戰火也轉移到第三世界。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革命也為自己找到了出路。舊殖民帝國的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尚未獨立的也指日可期。共產黨國家則齊擁在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強國的蘇聯老大哥旗幟之下,自成集團,似乎隨時可以在經濟增長上與西方諸國一較短長。結果,東西經濟競賽的美夢只是一個幻影,但是卻一直拖到60年代才開始逐漸破滅。如今回頭看看,當時甚至連國際局勢也相當穩定,雖然那個時候因為身在其中,反而不識其真實面目。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