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4 / 4)

讀者的你,可以試著發表你們的看法。但是,請不要急於評論誰對誰錯,因為每一種觀點,每一個道理都有其適用性的。假如離開實際的情況去談論,那就未必對了。

在這裡,筆者僅僅是引例作為要討論的話題。

透過例子,我們會發現,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

那麼一個人的認識,想到什麼,除了生理的大腦結構,心理的意識外這兩個專業術語上的角度外,從認識的內容角度去看,是由什麼因素影響的呢?

1。常識

指的是毋須特別學習的判斷標準,或是眾人皆知、無須解釋或加以論證的知識。

例如學校中的常識科目,魚在水上活著;數學的基礎知識,1+1=2,1+2=3;生活中的,用殘茶葉擦洗木、竹桌椅,可使之更為光潔。

等等傳承於書本,或是生活積累。這些都是生活中已經證明了。這就如同各種各樣的捷徑,人們告訴你這條路不可行,這條路可行,你照著做就可以了。我們絕少去問,假如“我要走這條路,可行嗎?”,絕少去考究,“這些道理在什麼情況下,會不成立?”。

但是這種捷徑總是雙刃的,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腦的認知複雜性(籠統的看一個問題要比細緻的分析簡單得多,所耗費的時間要小),有助於迅速作出絕大部分情況都正確的判斷;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導致人們把大部分情況下成立的法則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公式。

甚至慢慢地會出現一種情況,一旦有反面的情況出現了,人們就會出現排斥的傾向。

國外有一項研究統計,愛因斯坦年輕和年老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知識量之間的關係時,有以下一個關係圖:

從1905年愛因斯坦大學畢業開始,有將近20年的時間裡面,他在科學領域方面有長足的進步。而在晚年的愛因斯坦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走向下坡了。我們以一條向下的斜線作為代表。雖然到晚年,但是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專研科學領域上的重要問題。他的物理學與數學方面的知識更淵博,但是此時他沒有再解決任何重要的科學問題。

我們本來預計愛因斯坦的解決問題能力與他的知識應當成正比的。但是,隨著知識的增長,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反倒下降。知識在最低點時,創意達到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