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過多的重複和批評,就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這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的後果是:使孩子對這個錯誤從內疚不安——不耐煩——反感討厭,被“逼急”了,會出現“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此,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我們對孩子不能重複批評某件事情,更不能老賬新賬一起算。如果要再次批評,也應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教給孩子怎樣思考(1)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出息,能夠出人頭地。於是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願給孩子“智力投資”。可是,為什麼有時候卻事與願違呢?很多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動腦筋,懶得思考。不知道這些抱怨的媽媽有沒有問過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給他思考的機會了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容易忘記一個既省錢又很重要的方法:幫助孩子思考。勞埃爾?皮科克說: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付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既然思考這麼重要,媽媽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是怎麼做的。
聽其他媽媽講過一個故事,故事說:
某小學語文考試,其中一道選擇題是:下列哪一個答案不是植物?A桃子,B竹子,C麥子,D桌子,E獅子。
很多小朋友只選了獅子,老師說:“錯,桌子也不是植物。”
小朋友不服氣,說:“桌子是木頭做的,木頭是樹砍下來的,樹是植物,那桌子怎麼不是植物呢?“
老師說:“不是就不是,你想太多了!”
小朋友回家問媽媽,媽媽也告訴他:“不要想那麼多!”
老師錯了嗎?不一定。因為桌子不都是木頭做的,也有鐵的、塑膠的。孩子錯了嗎?我覺得沒有全錯,因為他懂得思考,懂得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我們不要歸咎於這道問題的答案了,而在思考能不能展開!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不給他詢問解惑的機會,那他得到的不是“教育”只是“教訓”!
思考有兩種基本型別:“右腦思考”和“左腦思考”。“左腦思考” 是指邏輯的、分析的、理性的思考,是由人的意識來做一步步的推斷,然後達到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這種思維一般是由人的左腦控制。“右腦思考”是直覺的、靈感的思考,主宰這個思考的是人的潛意識心靈,這種思考有助於科學的發現或某些方面的創造性突破。這種思維一般由人的右腦控制。
長期以來,大多數家庭培養的是“左腦”型孩子。如聽說讀寫、計算、邏輯推理、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和成績,首先受到鼓勵和表揚。右腦直覺的、靈感的思考的開發和利用卻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像美術、舞蹈、音樂、體育等,至多被認為是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很少被認為會增進智力。我們也許不用把孩子變成一個藝術家,可是我們可以幫他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可見,正如人的左右手同樣重要一樣,左腦右腦也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兩者達到平衡並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時,人的智力(包括記憶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的發展。那麼,我們怎樣促進孩子左右大腦共同發展呢?
1.讓孩子自己分析
無論遇到什麼事家長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錯事時,不要直斥其非,可讓他先想想做了什麼事,什麼地方做錯了,為什麼做錯了,應該怎樣做。總之,讓孩子自己分析和反省。
2.讓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每提問一個“為什麼”都是孩子對事物的緣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個“怎麼樣”都是孩子對事物發展過程與機理的思考。當孩子問“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可以隨口解答,但當孩子進一步探求事物之間的關係而提出“為什麼”時,就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來,家長不要著急,要耐心地引導、啟發他。
教給孩子怎樣思考(2)
3.讓孩子親身體驗
平常應多給孩子創造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節假日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面的知識。在睡覺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兒童讀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