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2 / 4)

自我管理習慣。可是,我們來看看,現在的孩子有多少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

每次孩子游戲結束,地上、沙發上到處都是他的玩具,桌子上也是亂七八糟的,椅子不知移到何處,結果只好辛苦父母收拾。

學習時三分鐘熱度,耐挫性差,功課的難度一上去,孩子就容易走神。上課時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不按時起居,不正經吃飯,想幹什麼幹什麼,不想幹的事情大人讓幹也不幹,生活沒有規律,家務事不會做,也不願意做。

……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計劃執行力、情緒自制力、耐力……當孩子擁有了這些能力以後,不僅能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還能對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需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所以,如果孩子讓你失望了,應該檢討的恰恰是你自己。孩子不是橡皮泥,不會因為你認為他應該怎麼樣了,就立刻發生變化。所以,“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需要根據孩子自身情況長期培養才能具備的。從現實的情況中,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父母來自物質和精神上的給予,而是“自我管理能力”。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媽媽們該怎麼辦呢?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成長能力,事實上,這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孩子懂得自控,懂得忍耐,做事有條不紊、毫無疏漏,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體諒他人的喜怒哀樂……最終,孩子將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也會使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與自豪。

1.自己的事自己做

從幼兒時期就要注意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疊被子、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事情。其實,兩歲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脫衣服的獨立意識,雖然他們可能穿不好,費時也費力,但媽媽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自己實踐, 同時教給孩子正確的穿、脫衣服方法。否則依賴性一旦形成,孩子會做的事也不願自己動手。

當孩子再大一點,就可以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參與家務勞動將使孩子學會簡單的統籌法——如何平行地做兩三件事而不致手忙腳亂。同時,還可以幫助孩子確立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心,使他與長輩有休慼與共的感受。這對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瞭解及體察家長的情緒變化,有著絕佳的效用。反覆做同樣的家務:擦地板、揀菜、晾衣服……對孩子的忍耐力也是很好的鍛鍊。此外,與家長一起做家務也是一項極好的親子活動。

2.整理自己的玩具

建議媽媽們只為孩子準備一個放置玩具的架子、一個鞋架及一個雜物桶等。讓孩子自己篩選哪些玩具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玩完以後,一定要讓孩子放回原處。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要讓孩子意識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幫忙而已。當然剛開始,孩子可能由於年紀小,不太配合。這時媽媽們可以用遊戲的方法教導孩子把玩具放回原處。只要習慣養成,以後不用你提醒,孩子就會把東西放回原處。

3.常自律

媽媽可以一起和孩子制定一天的工作計劃,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時,就會得到一個“印章”,取得若干數量後,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鬧鐘,讓孩子學會自己起床。孩子可每天觀看工作清單,學會“今天的事今天做”。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當父母瞭解到孩子長處與短處,再按情況做出適當獎賞,讓孩子從以成人的讚賞作為標準發展成為自律。

4.自己安排和自己負責

每次孩子出門玩之前, 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麼?幾次提醒,孩子便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當孩子要帶東西出去而忘記帶或把帶出去的東西忘在外面而生氣發脾氣時, 媽媽們千萬不能自攬責任包辦代替,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應該安排好,並且學著負責到底。

當孩子大一點,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後,還可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今天到哪裡玩?準備做些什麼? 並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優劣和可能性。

5.找夥伴

兒童行為分析家們認為:從兒童6歲起,“夥伴”的影響力將逐漸超過家長,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時的雙休日,給孩子找一個“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夥伴,讓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