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跟他生活一段時間。
不過,在孩子和這個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把自己孩子貶得一無是處。當“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孩子領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媽媽們要做的是鼓勵兩個孩子一起制訂計劃,安排每一天的生活:幾時做功課,幾時打球,幾時幫忙做家務,幾時玩電腦遊戲……相處久了,“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就會從夥伴那裡學到控制、忍耐與未雨綢繆的本領。
當然,這些方法的實施需要媽媽和家人的以身作則,因為每個大人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總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越早培養越好。當孩子成為一個不妨礙他人的人、友善忍耐的人、井井有條的人、生活自理且樂於助人的人、情緒正面的人的時候,媽媽們就可以品嚐到孩子成功的果實了。
。 想看書來
責罵也有藝術(1)
當孩子調皮搗蛋、頑劣不聽話,或慵懶好玩而荒廢學習的時候,做媽媽的難免會囉唆或責罵孩子。在某些媽媽眼裡,責罵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俗話說:“不罵,孩子就不曉得厲害。”
話雖這麼說,但從培育教導小孩的觀點來看,怎樣責罵大有學問!簡單、粗暴的責罵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會造成父母和子女間的隔閡和衝突。所以,責罵也要分輕重,不能對孩子說出傷害性的威脅話,打擊孩子弱小稚嫩的心靈。
經常聽見有些媽媽責罵孩子道:“這麼調皮,怎麼會是我生的孩子。”或“你不是媽媽生的,你是路邊撿回來吧,快滾出去!”或者“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等。更有甚者,有些媽媽的責罵還帶著否定孩子的意思,如“看你一無是處,將來只有去掃大街,真叫人擔心!”或者“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這麼容易的題目也做錯,真丟人。”
也許,媽媽們當時這麼說,只是在氣頭上說的氣話,當不得真,但這類惡意的威脅話語,無疑就像一把刀子一樣刺痛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因為孩子會在潛意識認為這些話是真的,孩子聽來會大受打擊。
孩子自從出生起,就非常依戀媽媽,渴望得到媽媽的疼愛。等再大一點,就會產生潛在的不安全感,認為沒有媽媽,自己就無法生存,心理學上稱為“基礎不安”。可見,孩子是很在乎媽媽是否愛他的,尤其是那些年齡偏小的孩子。如果媽媽經常對他說:“你不是媽媽的孩子”,或是“媽媽不要你了”這類否定的嫌棄他的話,就會激起孩子內心的不安,打擊之大有時是大人無法想象的。
為什麼有些小孩子動不動就哭鬧,甚至是離家出走,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由於小時候常被責罵,感覺到父母會拋棄他或不再愛他,精神上缺乏安全感。於是漸漸形成隱發性意識,一旦再發生衝突,孩子便成為不幸事件的導火線。可見,責罵也要講藝術。
愛孩子是需要技巧的,並不是高興就抱一抱,不高興就揍一揍。責罵得好了,不僅能夠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還能激勵孩子改正進步。那麼應該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方式來責罵孩子呢?
1.嚴厲管教要說明理由
前面我們就說過孩子天生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是強制他做什麼,他越不願意做。你越是不講道理,他越不會信服你。如果孩子對你盲目地服從,也就無從養成自己的判斷力。所以,真正好的方法是,當孩子不聽從你的時候,你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應該這樣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為止。
2.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媽媽們是不是見過這樣的鏡頭:孩子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玩起來了,一玩幾個鐘頭。書也不看,功課也不做。這時,你的反應是什麼?估計很多媽媽會很生氣地馬上制止孩子正在玩的東西,大聲說:“快去做功課!整天就知道玩,看你將來怎麼考大學!”
可是,媽媽越是不準,孩子們越是要玩。這種強迫孩子學習的教育,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如果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只會對唸書感到痛苦,會討厭學習;而且家長越責罵,孩子愈討厭。
責罵也有藝術(2)
所以,當孩子在回家後玩樂的時候,不能簡單粗魯地制止,而是應該想辦法轉移孩子的興趣,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例如媽媽可以問:“今天的功課做了嗎?”或者“今天都學了些什麼?老師講了些什麼問題?跟媽媽說說看。”或者“你覺得今天的功課有趣嗎?哪裡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