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遊戲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也許有些媽媽會不自覺地幫他解決問題。其實孩子也是有徵服欲和挑戰欲的,遊戲是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安全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搬不動他整箱的積木時,可以問問孩子“怎麼辦呢”,多些耐心,你可能會和孩子一起享受他開啟箱子,搬出積木,解決問題的得意與驕傲。
雖然在遊戲的世界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我們全身心地投入與陪伴,也是與孩子一起遊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當你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很有可能變得快樂無比。因為有了你的陪伴,孩子會玩得更帶勁,也會因此而擁有一份健康的心態。只有在快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只有擁有“真正的健康”,孩子才能獲得智力的發展。
孩子,媽媽想跟你商量件事
“孩子,咱們商量一下怎麼辦。”“這件事媽媽想聽聽你的意見。”“孩子,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咱們商量一下看怎麼解決好。”
當有什麼事情需要作出決定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是自己獨斷專行,還是與孩子商量後,再作決定?不用多說,很多家庭都是決定好了再告訴孩子。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就是學會商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商量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受尊重的需要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無法獲得滿足,人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
我們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思想,他們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父母喜歡與孩子商量,孩子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孩子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封閉自我。
“你為什麼都不問問我願意不願意?”
當明明聽媽媽說要把自己送到寄宿學校上學時,傷心地大聲質問媽媽。明明是一個乖孩子,很少不聽媽媽的話,可是這次,她真的不想去寄宿學校。她以為自己的眼淚能換來媽媽的改變。可是媽媽卻生氣地說:“大人決定的事,還要問你同不同意?再說,我和你爸爸明年會很忙,沒有時間照顧你。”
明明還是覺得很委屈,繼續哭著說:“可我也是這個家的人,為什麼你們決定之前都不跟我說一聲?”“好了,這事已定了。以後再有什麼事,我們都先跟你商量好嗎?”媽媽打圓場了。
真不知道這位媽媽說話是否算數,是否等到真有下次的時候,又把孩子完全撇在一邊。其實,故事中的明明說得對,“我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員,為什麼不跟我商量?”一個完整的家庭,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孩子。可是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想問題不周到,什麼事情都是決定了再把結果告訴孩子。
也許你認為的沒錯。生活中純粹的大人之間的事可以暫時不讓孩子知道。可是那些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那件事孩子還是當事人的時候。我們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的你就可以隨便對他作出決定。他們的年齡也許還小,但他們也有思想,他有權知道關於自己的事情。
與孩子共同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營造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同樣,喜歡與孩子商量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漸漸會養成民主的習慣,都願意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這樣的親子關係,你難道不羨慕嗎?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比如家裡經濟緊張了,需要商量如何節約開支;比如要添置一樣傢俱,需要商量買什麼式樣和價位的;比如想在家裡搞個小聚會,商量怎麼辦才有創意;比如和孩子去參加某個酒會,衣服怎樣搭配才更漂亮……這些事情完全可以讓孩子也參與討論,讓他也貢獻一份“才智”。不能否認,很多有創意的點子就是孩子想出來的。即使孩子真的說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意見來,這種討論本身也是一種對孩子思維的鍛鍊。對家庭、對孩子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可見,與孩子商量著辦,真的益處多多。如果你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對,那麼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要緊,試試看
“不要緊,試試看!”“別害怕,試試看,說不定你能做得很好呢!”“試一試嘛,失敗了不要緊。”
好好想想,你是否常和孩子說這樣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