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媽媽習慣對孩子說“不許……”和“一定要……”也就是很多媽媽不習慣用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更有甚者,在孩子主動要求做某事的時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絕。試想,這樣的教育方式除了扼殺孩子鍛鍊自己的大好機會和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以外,對孩子能起到什麼好的作用嗎?
很多人都聽過《小馬過河》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卻沒有真正的明白這個故事的寓意。
馬媽媽要小馬馱小麥到磨房去。到磨房去要經過一條小河。小馬來到小河邊,但不知河的深淺,不敢過河,於是問牛伯伯河有多深。牛伯伯說水很淺只過腳踝,小馬於是滿懷信心準備過河,但剛把腳伸到河裡,樹上的小松鼠就警告小馬說,河水很深,去年就有一隻松鼠被河水沖走了。
小馬因此害怕起來,它去問它的媽媽該怎麼辦。馬媽媽告訴它,說:“孩子,遇事要先想一想,試一試,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牛伯伯和小松鼠都說得有道理,但都是根據它們自身的條件來判斷的。牛說河水淺是由於它本身長得高,小松鼠說河水深是由於它是小個子。”小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信心百倍地過河了,而河水只剛剛浸到它肚皮。
故事中的小馬媽媽尊重了孩子認知,啟用了孩子的求知、實踐的慾望,是真愛孩子表現。是呀,小馬媽媽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她沒有直接告訴小馬可不可以過河,而是讓小馬親自去試一試。
的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當他們第一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難免因為害怕或者擔心失敗而有許多猶豫。這個時候,大人的經驗對孩子成長固然很有用,但孩子的親身體驗要比大人的教誨要深刻得多。所以這時我們尤其要鼓勵他們。你一句“試試看”,不僅讓他感到輕鬆,還能讓他明白,媽媽是相信自己的。結果好壞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嘗試。即使孩子最後真的錯了,我們也應該多一點包容,相信他們會犯錯誤,也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錯誤。無論孩子做得好與不好,他都付出了努力,並且戰勝了自己的怯懦。這一點是必須給以肯定的,所以家長都要對他的勇敢嘗試給予讚揚。
經常這樣鼓勵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鍛鍊機會。他在不斷的嘗試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再遇到什麼事情,不用父母說,他都會主動去嘗試。當然,鼓勵孩子去嘗試,也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當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只要沒有安全危險,都應該鼓勵孩子“試試看”;二是當孩子沒有這種要求時,我們也要適時鼓勵他做某事。比如,孩子要求做家務、騎腳踏車等都可以讓他嘗試,或者孩子膽小,不敢跟人說話,也可讓他幫你打電話等。
其實,生活中孩子總是在疑問中求知,在探索中體驗。然而,我們做家長有一大部分都是圖省事,不是斥責孩子不準做,就是幫孩子完成。殊不知,這表面上是在幫孩子,實際上則是害了孩子。所以,經常給孩子機會做他沒有做過的事,他的經驗和閱歷就會慢慢豐富起來,對自己也逐漸產生了信心。如果從來不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親身實踐,那麼孩子很難得到進步,未來的社會他也很難適應。
錯了沒關係
“孩子,沒關係,媽媽知道你是無心的。”“錯了沒關係,下次別再犯就行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當孩子由於無知或者不小心犯了錯誤,你會怎麼對待?可能很多媽媽都不好意思回答了,因為她們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不是嚴厲斥責,就是嘮嘮叨叨,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我們是否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在工作時出了差錯,如果上司不問青紅皂白就把我們臭罵一頓,我們會怎麼想?當上司並沒有過多指責,而是給我們機會重新來做,我們又會怎樣?估計面對這樣的好上司,我們會信心百倍,爭取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不辜負上司對我們的理解與信任。
孩子也是一樣,讓他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孩子犯錯誤以後,家長怎麼對待。如果我們真能換位思考一下,知道孩子也不想犯錯,也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那麼請不要老是責罵孩子的錯誤,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並對孩子說:“錯了沒關係,下次一定要注意。”
其實,孩子做錯了事,本身已經很緊張了。他內心或許已經在不斷地責備自己不該這麼做。如果這時你再橫加指責,說不定會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覺得無所謂了。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而這時如果你說一句“沒關係的”,不僅會讓他心裡輕鬆很多,還會讓他對你心生感激。於是他會努力去改正錯誤來作為對這種寬容的回報。此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