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了,屬於文化大革命中批判過的人的“一念之差”吧!
我說了,對他的處分是應該的,不能說是小題大做。但我從當時到今天,也不認為他有多壞,更不同意有的人認為他後來的戰功“不宜宣揚”的說法。
他到3營機槍連後,配合7連守146等高地。
146等高地在老山東南側的盤龍江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整個地形敵高我低,三方受敵,對我十分不利。陣地上一有響動,敵各種火力就一齊射過來,壓得我們不敢抬頭。在這樣的地方堅守,光吃飯喝水就是大問題。炊事班送飯到陣地,常常遭到敵炮火與機槍封鎖,一餐飯送到戰士手中,已是泥一半,飯一半。吃了這樣的泥水飯,許多人的腸胃受不了,解不出大便來。陣地無水,背水要透過敵人4道火力封鎖線,每個人3天才能分到1壺水。7連戰士硬是在這裡修築了工事,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經受了敵人數千發炮彈的轟擊,牢牢守住了陣地,先後斃敵280名,擊毀敵坦克2輛,軍車一輛,被中央軍委命名為“老山防禦英雄連”。
7連的戰績當然首先靠大家英勇奮戰,靠幹部正確指揮,但七連陣地上有個“下放戰士”王仁先,他在那裡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據我看,七連代理連長的各種指揮點子都是王仁先出的。
但王仁先的主要戰功還不在這裡,而在他鑽進了敵人面前一道絕壁的隙縫裡,連續觀察敵人情況40多天,這是常人無法存身的地方。他不僅給上級指揮提供了珍貴的情報,也創造了一個現代人忍耐力的奇蹟!
這道絕壁在敵我陣地之間的一個光禿禿的石山之上,隙縫在絕壁頂端,靠我們這面可以側身擠進一個人,面對敵人那方則只有一條几乎看不見的細縫。王仁先是在一個滂沱雨夜爬上去的,從此這道細縫就成了我們的眼睛。開始他一人去觀察,後來他在縫裡造了�